重拾古風之美,不僅僅是穿古裝

文旅快評】

作者:陳 旭

春暖花開,大到國家級文化景區,小到各地公園,隨處可見人們身着漢服旗裝穿行其中,遊客們或拍下溫婉瞬間,或恣意徜徉於古典氛圍……隨着疫情的穩定,各地古風活動、古風旅遊愈來愈火,“古風經濟”成爲熱詞

近年來漢服文化興起,由漢服帶動的古風消費熱度大增。一項漢服產業報告統計顯示,2019年在淘寶平臺上漢服市場規模已超20億元,並且保持着每年150%左右的增速。不僅如此,由此衍生出的漢服文化社團數量激增。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漢服文化社團爲1300家,到2019年已發展至2000餘家,兩年時間增加了46%。

當然,古風經濟絕不僅僅體現在古風服裝和社團的盛行。如今,很多民宿房間設計成古典樣式招攬客人,一房難求;古風攝影也成爲影樓主打項目;古風音樂創作迎來小高潮。關於古風,已經形成較爲成熟的產業鏈消費市場日益龐大,更多的資本投入其中,更多的產業被帶動起來,古風經濟的紅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享受。

這其中,旅遊業鰲頭獨佔,成爲古風經濟發展的肥沃土壤,不少民宿、景區、網紅“打卡地”和精品線路承載古風古韻,形成古風經濟立體發展格局,遊客們也從單一的景點“打卡式”旅遊向傳統文化沉浸式旅遊方式進階

如何通過傳統文化賦能遊客體驗和景區活動,找到傳統文化與市場消費需求之間的“融合點”,成爲旅遊業界正在思考的問題。誠然,在古風經濟方興未艾實現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一些問題。近日,就有媒體報道古風攝影亂象,部分商家在後期選片時哄騙顧客肆意加價。此外,古風衍生文化產品知識產權侵權案件時有發生,如何加強市場監管和知識產權保護,成爲產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古風經濟、古風旅遊新業態發展的過程中,要通過正確引導使之健康發展。

古風經濟的興起,顯性的表現之一就是穿古代服裝,但古風經濟應有更廣泛的外延。古風經濟不僅僅是穿古裝,它從本質上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復興,背後更多的是傳統文化自信的迴歸。服裝加身如沒有更多文化形式賦予其中,就只能是孤芳自賞,淺嘗輒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需要外在形式,更需要發掘精神內核詩詞歌賦創作、傳統民俗體驗、親子互動活動……更多種類的體驗、更深層次的延展,才能使古風經濟發展更長久,讓歷史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

毋庸置疑,年輕人是古風經濟市場的消費主體,古風經濟也要不斷創新理念和形式,通過新的創意和設計讓古風更好地進入年輕人的生活,要靠當代設計、當代審美以及時尚化、流行化的市場方式讓古風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只有通過創新促進各類古風產業業態積極健康發展,才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讓古風今韻相輝映,讓文化消費更繁榮。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