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2024總統的格局 系列六:捍衛正義 司法獨立守護者

中國時報社論

蔡英文執政的這7年來,民進黨實現了徹底的「完全執政」,不僅同時掌握行政與立法兩大部門的主導權,而且影響力更穿透到司法系統,籠罩了媒體與網路,使得民主體制原應具備的正常監督制衡功能極盡退化、萎縮且扭曲。當年民進黨批判嘲諷威權年代國民黨的那些弊端,如今不但沒有隨着時代進步而消除,反而因爲民進黨追逐權力的無限膨脹,從貪婪掠奪、箝制異議、雙標操弄到民粹動員,從政黨到政府再到整個社會,不斷進行着各種更不正義的轉型與升級。

鐵桶江山遭民意反噬

許多人原以爲,民進黨如此漫無節制又不受監督所打造的鐵桶江山,可能會繼續執政20年以上,很難想像這麼快就又遭到民意的反噬,面臨2024極可能政黨輪替的危機。

但物極必反自有其因果循環,民進黨終究很快就會嚐到自己種下的惡果,其中關鍵的惡因就在於民主政治中的司法體系,乃至某些準司法或是「類司法」機制如NCC、中選會遭到摧殘踐踏,猶如人體失去白血球監控或自清排毒的功能,也不肯接受外界的醫療手術,只把自己控制在一切美好的幻覺中,最後當然會危及生命。

蔡英文上任後最被期待的就是司法改革,她也親自主持了司改國是會議,但問問民衆便可知對司法的可信度可有任何提升?雖然她已牢牢掌控五權體制的人事與資源,但行政卻不時指揮司法,立委也屢屢意圖干預司法,親綠監委更是侵門踏戶擾辱司法;而司法卻自我矮化沉淪,司法高官唯唯諾諾,這還談什麼公平正義的改革實現?說穿了,蔡英文的司改,不就是把法院從過去是國民黨開的,改成現在及未來都是民進黨開的。

民進黨在野時主張廢監察院,掌權後卻把監院當成酬庸人事的溫牀,監察權不是用來監督施政與糾彈失職,而是政治報復和司法追殺。蔡英文不但用人唯黨派是尚,以意識形態、政治立場掛帥,從大法官到行政法院都如此任用;獨立機關更是毫不獨立,中選會、NCC全都變成打手;而違章建築的黨產會、促轉會更成爲鬥爭工具的鷹犬東廠,對民主和司法正義的傷害空前巨大。

可悲的是,東廠這個封建王朝的特務機構,現在竟然成爲民意嘲諷以監察院爲首,包括前述幾個所謂獨立機關的最佳反諷!遠的不說,例如高端疫苗採購案、新竹棒球場工程案、鏡電視執照關說案,這三個衆所矚目、疑雲重重的案子,外界傳聞甚多,嚴重影響政府官箴,監察院卻遲遲不查,讓真相掩蓋在政治威權之下。

玩法弄權成民主毒瘤

再看2年多前,NCC以諸多莫須有的罪名,蠻橫駁回中天新聞臺的換照申請。如今大家看看現在的媒體羣像,聽聽新聞內容,新聞自由不但沒有更好,反而嚴重偏頗緊縮。中天就像第一張骨牌,倒下之後,臺灣的新聞自由就一路向下沉淪,民進黨政府打着民主旗號,卻踐踏言論自由、操控媒體,打造出惡獸般的政媒共生體,成了腐蝕臺灣民主的毒瘤。

在野時民進黨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等到自己掌握權力後,卻把理念拋諸腦後,恨不得所有媒體都成爲自己的傳聲筒,敢於獨立思考及發聲監督施政的媒體成了民進黨政府的眼中釘,務必除之而後快。中天新聞臺被撤照後,如今電視臺幾乎一片綠油油,綠友友經營的媒體不但不用擔心被撤照,還能大啖政府各項標案的好康;更嚴重的是蔡政府想推動「數位中介服務法」,把控制言論的黑手伸向網路,雖然因各方反彈太大暫時畫下休止符,但後續進展絕不容輕忽。

論者或以爲民進黨將社會撕裂成非藍即綠,臺灣民意的中間地帶幾乎消失殆盡;但這只是表象所見,深入來看並非如此。從民調走勢來看,所謂中間地帶變窄只是一時現象,民進黨的過度操弄與壓縮正常的監督制衡機制,反而會使民意對政治產生反感,對政黨保持距離,中間地帶將相對擴大。司法是公平正義的最後防線,臺灣領導人多數是學法出身,卻被視爲玩法弄權者,領導人必須做司法獨立的守護者、實踐者而非破壞者,才能真正讓國家社會撥亂反正,回到民主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