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如何面對蔡英文的權力焦慮

中時社論

民進黨「染黑」風暴演變至今,在全臺地方黨部主委「奉召勤王」、黨主席英文致歉、以宣示「我就是家裡的大人」展現權威,並要求使用AI人工智慧落實「排黑條款」後,看起來似乎暫告一段落;但其實檯面上這些反應都是表面文章,黨內外都非常清楚,只是犯了「大人症」的蔡英文,刻意將問題壓低放小。

民進黨內新仇舊恨爆發

整個問題表面上看來,既是由政治黑道、警察三股力量構成的連番醜劇,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只是病發的開始,影響所及由小至大、因私害公的,則是黨內英派、民進黨、國家發展這三個層次,環環相扣,因果相連,蔡總統執政黨不應,也不容故做天真、裝糊塗。

蔡英文爲黑道入黨道歉,說法顯得蒼白無力,避重就輕,因爲她把問題推給現有體制與執法環境假裝看不見民進黨文化對執法環境的侵蝕,除了「我說了算」的威權宣示,又將黑道風波歸咎爲「黨內不團結的老毛病又犯了」,更把自己的責任完全撇清。其次,蔡英文雖自稱最善於溝通,但她卻不寬容異見。這次她把地方黨部主委叫來臺北黨中央開會,不但未能好好交換意見,自己還以「另有行程」提早離席,留下各地方主委面面相覷還互相對嗆,新仇舊恨一併上演,只剩單向訓示,主題完全失焦。

其三,染黑風暴焦點的「國師黃承國,照舊不動如山,蔡、黃兩人繼續明暗互利的一體兩面,無法分割,再說其他都是枉然。最核心的問題是,民進黨各派系的爭權奪利固然已成必須被痛加改革的舊勢力,但大肆擴張的新興英派,無論從作風、性質、成員來看,不過是取而代之的新反動勢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包括蔡英文在內,頭腦清楚的人都知道,解除民進黨「黑化」危機,不在黑道入黨的技術性防堵,根本弊端在於黨內派系的惡鬥與人事、利益的長期分贓。警察向黑道低頭的醜劇,在於警界求官必須向執政黨要角低頭巴結,而政客又攏絡黑道爲其廣結票源金脈,這才造成黑白兩道錯置顛覆,政客則在其中上下其手、黑白通吃。

說穿了,入黨前的防堵固需注意,黨內派系各種爭權奪利、禍黨亂政,爛到根處導致民怨暗生的現實,纔是真正必須痛加改革的關鍵,絕非以鋸箭法就能掩耳盜鈴。如今黨內外炮打「黑道入黨」的目標,「剛好」都是這幾年備受層峰青睞,乃至大肆擴張的英系人物與勢力。這場趁勢以排黑爲名、派系爭搶地盤爲實的政治鬥爭,是非虛實之間,蔡英文豈會不知?從2008年5月至今約13個年頭,蔡英文擔任黨主席期間即長達9年多,所謂「黑道入黨」問題,大約就是她擔任黨主席時候發生的事,她卻視而不見,只圖享受「成果」,如今算起帳來,又豈是一句「抱歉」就能了事!

需要冷靜的批判能力

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態度與動向則頗堪玩味。蘇的行事與用人風格備受爭議,而從民進黨內公投策略發生分歧以來,黨內反蘇的氛圍更濃,如今英系頻出狀況形成轉折,近來各派系表面藉着打黃承國,實則劍指英派勢力,對捱打已久的蘇系反倒有及時解圍之效。蘇貞昌亦保持「坐山觀虎鬥,趴橋看水流」的姿態,蔡蘇兩人的恐怖平衡已進入新的階段。由於日前臺鐵太魯閣號事故重創正國會系,這次黑道事件,英系被捲進風暴,新系則全身而退,一連串事件衝擊民進黨內部權力平衡,未來各派系之間如何衍生新的合縱連橫,值得關注。

蔡英文不能也不願除弊的另一面,卻是在憲政五院與政府各機關的不斷擴權,表面上外界多認爲蔡已被黨內派系所架空,實際上她卻在派系鬥爭的羅網中穿梭自如、遊刃有餘,而她對權力的不安全感愈重,也讓其威權心態與掌控欲更強,形成一種矛盾且微妙的政治性格。

蔡英文儼然走上李登輝老路,李登輝轉化野百合學運作爲政治鬥爭的助力蔡則吸收太陽花學運成爲側翼;李支持鄭太吉當上屏東縣議長蔡力挺黃承國和陳明文兩大南北操盤手。如果蔡英文想效法李登輝,利用「黑金」鞏固自己在黨內的地位,進而掌控更大的權力與後路,即使成功,陪葬的也是整個民進黨和自己的歷史定位。

陳水扁馬英九,尤其是鄰邦南韓,卸任總統涉案判刑或是遭到司法控訴,幾乎已成宿命的常態,蔡英文的權力不安全感爲什麼這麼強?值得大家深思,她在權力焦慮下會做出什麼政治決定,更值得國人關注。未來3年,臺灣需要更多冷靜的批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