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投資軍備 不如投資兩岸和平

中國時報社論

蔡政府拍板延長役期至一年的背後,究竟有無美方壓力?總統在媒體面前矢口否認,但她承認延役是「無比困難的決定」,無意間陷入自相矛盾境地。蔡政府之所以深感艱難,是因爲民進黨深知民意普遍反對,那麼爲何偏要對幹?顯然是迎合美方「豪豬戰略」的急迫需求。九合一慘敗還不夠,當執政者再度漠視人民反戰呼聲,必然是鐵了心與戰爭販子爲伍了。

先軍政治 反噬民主體制

今年8月,畫過臺灣上空的共軍飛彈、靠近蘇澳的軍艦猛然驚醒臺灣人,「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氛圍延燒,成爲壓垮民進黨九合一選情的稻草。面對日益見漲的「反戰爭、要和平」民意,蔡政府總是拿「不求戰、不畏戰」的官式套話敷衍,思維上卻本末倒置,把「不畏戰」放在「不求戰」之前。沒有人說國防不重要,但如果輕率地把國防凌駕政治之上,恐如北韓「先軍政治」般,扭曲和反噬整個民主體制。

蔡總統做過兩岸幕僚、陸委會主委,應該深知兩岸關係的複雜淵源,以及大陸對臺「和統」與「武統」的深層邏輯。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政府,大陸先後歷經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三任領導人,對臺路線並沒有出現本質變化,也就是當兩岸有一中互信基礎時,臺海和平就有保障,反之一旦臺灣不接受一中、推動兩國論,大陸就必然以軍事手段進行威懾。即便習近平展現出更堅定的促統決心,也沒有修正和平統一的政治意圖和實際行動。

北京保留武統選項,主要出於對內自證中共執政正當性的需要。大陸經濟重心、財政收入全部來自東南沿海,一旦轉爲「武統優先」的路線,必然會衝擊對內現代化建設大局。大陸對臺軍演規模再大、脅迫感再強,都是「七分政治」,不會實際干擾到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社會運轉,也不可能在當地啓動全民動員戰時體系。看看大陸疫情3年的「準舉國動員體制」,最終以全面放開、休養生息收場,就再次印證,經濟民生仍是北京執政者最優先、最核心的議程。

大陸對臺強硬言行和軍事動作,固然有爲《反分裂法》條款觸發動武而練兵的意味,但根本目的還是讓臺灣回到兩岸政治的談判桌,當然,這張談判桌預設了「一中」前提。可惜的是,連拜登政府都三番五次承諾不會違背的一中前提,民進黨政府就是不接受。不僅如此,蔡政府還接受了美方對「2027前臺海必有一戰」的輕率判斷,既不加以甄別和評估,也無意與民意溝通,執意配合美方推行全面戰備。

以柔克剛 拴住武統扳機

「不求戰」的核心涵義,是基於憲法、順應民意,與對岸建立政治共識、互信與溝通,讓大陸放心在東南沿海重地發展經濟,當兩岸經貿聯結愈是緊密、民間往來愈是頻繁,臺海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就愈低。如此簡單的道理,在馬政府8年內一度付諸實踐,而民進黨上下怎麼沒人聽懂、沒人點破?反之,蔡總統在面對媒體時,居然將「烏克蘭沒有倒下」視爲典範,難道臺灣要把一個已經淪爲廢墟、家破人亡的戰場視爲偶像?這如果不是帶頭「認知作戰」混淆視聽,那麼就簡直是在挑戰人性的底線。

回到總統記者會上「無比困難的決定」的感慨,相信這一句絕對是發自內心。在民主國家,從沒有政府會把一項堅決違揹人民利益的政策硬幹到底,這種糾結暴露了蔡政府在美國壓力下的兩難。爲了擔心選票流失,蔡政府以調高義務役薪資至基本工資等配套,消弭青年族羣的不滿,但此舉與花錢買壯丁無異。聰明反被聰明誤,若國軍淪爲僱傭兵,「不畏戰」的國防意志反會加速崩解,最終適得其反。

與其鉅額投資軍備、耗費財政供養役男,不如投資兩岸和平,在精實國軍戰力的同時,讓愈來愈密的兩岸和平交流紐帶,以柔克剛地拴住對岸武統的扳機。軍人盡好軍人的責任,政治家要做好政治家該做的事情。臺海和平必須靠兩岸溝通對話,失去「不求戰」的片面「不畏戰」,反會引來戰爭、最終輸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