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有政府,變敗家子

中時社論

政府火藥味十足的美中第一場外交高層會議顯得沾沾自喜,認爲臺灣安全獲得美國再保證,是對民進黨執政的正面肯定,甚至譏諷藍營判斷錯誤,一掃美國總統大選押錯寶所帶來的尷尬與不安。但美國對臺灣安全的關切並非免費;不僅不是免費,而且還極爲昂貴,將成爲我國沉重的財政負擔。

財政危機已迫在眉睫

單單民國108年10月立法院通過採購66架F-16V美國戰機特別預算,總金額高達2472億元新臺幣規畫於民國109到115年逐年編列,幾乎全部以舉債支應,後續還有更多軍購需求,如新型戰車、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微型飛彈突擊艇、新式高級教訓機、F-16A/B型戰機性能提升案等,每一軍購案都需耗費數百億元,F-16性能提升更需要1400億元,未來10年財政負擔沉重。

因應應軍購需求,110年度國防預算歲出3668億元,比109年度增加4.4%,加上蔡政府一上任就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再加上「防治新冠肺炎」等特別預算,政府支出大幅增加,理論上債務應該大增纔對。但查覈財政部國債鍾」,政府債務並未顯著增加。到今年3月中旬,中央政府長短期債務總額爲5.86兆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爲24.9萬元;比起2016年5月蔡政府上任時的5.64兆元、人均負擔24.0萬元略有增加,但增幅只有3.75%,似乎並不嚴重。即使以110年中央政府總預算中,規畫出新增債務4596億元,也只會讓中央債務在年底提升到6.13兆元,佔前3年平均GDP的32.6%,距離預算法」對中央政府所限制的40.6%,仍有8%或1.5兆元的舉債空間,我國財政體質看來還算健全。民進黨政府多次透過大內宣體系,宣傳政府財政穩健,即使勞保虧損,但政府有能力填補,勞保不會倒。

這只是一部分事實,到目前爲止財政體制健全並不表示未來仍然健全,事實上財政危機已迫在眉睫,如果未來幾年中央政府債務增加的速度,都和今年一樣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呢?今年中央政府的國債,依中央總預算增加了4596億元,若未來3年都以同樣速度增加,則3年下來剛好就會將剩下的1.5兆元舉債空間全部耗光,讓中央政府舉債達到預算法規定的上限,那麼中央政府依法未來就無法繼續增加任何債務,難以想像這將是多可怕的事情。依照近年經驗,中央政府每年都必須「舉新債度日」(109年舉債556億元、108年舉債891億元),若真達到舉債上限,未來將難以編列政府預算。

巨大泡沫崩潰 正在醞釀

其實,蔡政府2016年第一個任期,正好受惠馬政府在2014年開始的「財政健全方案改革,才讓中央政府的財政沒有迅速惡化。馬政府的改革包括:將金融營業稅從2%恢復到5%、兩稅合一扣抵稅額減半、富人所得淨額超過1000萬元以上部分,稅率提高到45%,一年共增加800億元稅收。在這些改革和公告地價調漲的影響下,中央政府舉債金額從2015年的2240億元下降到1180億元,足足減少了1060億元,並嘉惠了後續幾個年度,顯著減緩了國債的增加速度,馬政府的改革給了蔡政府揮霍的空間,就任後立刻提出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每年約支出1000億元。

蔡政府共提出3個特別預算,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及新冠肺炎防治,許多支出仍未反映在國債的增加上,今年開始第二期4年的前瞻4200億元將全部舉債、今年6月到期的紓困3.0將舉債2100億元,合計就達6300億元。

兩岸關係緊張,美國爲支持臺灣而增加對臺軍售,例如潛艦或第五代戰機若比照66架F16戰機金額,耗費我國3000億元國防支出的話,就會讓國債升高到9300億元。其結果,可能讓國債增加到3年平均GDP的37.5%,逼近40.6%法定上限。

面對搖搖欲墬的勞、健保,需財孔殷長照財務需求等,甚至美國可能要求臺灣恢復「徵兵制」來強化自我防衛,國防人事又將大幅增加,蔡政府難道不會爲政府未來的財務壓力,感到心虛和不安嗎?

更讓人擔心的,是美國大量發行貨幣紓困,已造成全球股市過熱,正在醞釀一次規模超級巨大的泡沫崩潰。若真的發生,屆時恐怕剩下來的舉債空間全部用光,也難以應付挽救泡沫經濟所需的資源。到處宣傳「有政府,請放心」的蔡政府,若再不審慎控制預算和債務,恐將成爲國家財政的敗家子,不僅對後屆政府不公平,連度過眼前難關,恐怕也會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