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聽力防護 減緩失智症發生率

臺、美醫師專家聯手倡議「重視聽篩,守護失智」。圖/業者提供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臺灣估計有超過31萬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將以平均每年增加1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爲加強國人預防保健意識,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與臺灣聽力語言學會特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耳蝸與公共衛生中心Frank Lin教授來臺共同研討長者失智預防相關議題。

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失智潮」,長期推動失智症照護服務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劉建良主任,在以社區爲中心的醫療照護過程中,認爲做到「全人照護」有絕對必要,除了飲食與營養、情緒、生活照顧之外,聽力與社羣互動也不可或缺,對於失智程度的延緩也有相對助益。

Frank Lin教授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發現,未矯正的聽力損失會加速大腦萎縮與其他大腦的病理性變化。輕度聽力損失會使失智症風險增加一倍,中度損失會使風險增加三倍,聽力嚴重受損的人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般人的五倍。2020年刺胳針醫學期刊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失智症的12大風險因子中,名列第一的就是聽力受損。Frank Lin教授建議,可藉由矯正聽力損失減少處理聲音的負擔、提供更多的大腦刺激並提高社交參與度,來降低失智風險。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劉殿楨教授指出,65歲以上長者因爲聽覺毛細胞老化,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有聽損狀況,生活中除了有漏接電話、社交困難外,還可能因爲聽不到交通號誌聲、警示聲等而有較高的危險。建議從聽力開始發生退化徵兆的50歲開始,每年要做一次聽力檢查,瞭解是否有聽損症狀,如果有聽損超過40分貝可能影響生活及有安全疑慮時,即可採用助聽器輔助介入,最大化地減少聽力下降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張立鴻副教授同步表示,認知領域通常分成社會互動與社會連結。年紀增長的過程中,社會互動與社會連結也可能會隨之減少。而聽力損失通常是社會孤立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經常感到孤獨的人,大腦老化速度通常比其他高齡者來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