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轉型競圖 學生組決審提多元想像

中正紀念堂(本報資料照)

各界矚目的中正紀念堂園區的轉型與改造,由臺灣現代建築學會、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共同發起的「首都之心,城中轉正: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22、23日分爲學生組與社會組,進行各15件作品的決審會,對於園區功能規畫、銅像存廢提出不同的想像方案。

期望能強化公民參與,凝聚多元共識,由臺灣三大空間規畫設計專業學會發起的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徵件期間亦規畫了論壇、講座、工作坊、基地建築文史導覽等活動。此次中正紀念堂園區空間轉型提案徵件,共收到142件作品,最終有社會組、學生組各15件作品入圍,並將由決審委員選出最後優勝的社會組、學生組各5件作品,也期待在作品的發表與交流中,藉由這30個想像再擴散出更多的社會對話。

23日登場的學生組決選,「以身體尺度對權力之測量作爲紀念」提案將中正紀念堂堂體改爲高齡住宅,優先提供給受白色恐怖影響且願意在此空間分享創傷經驗的長者;東海大學「城市方舟」提案則將原有的堂體改爲外形如金字塔般,內在可由不同視角觀看蔣中正銅像,堂體外由植物包圍的「和平方舟」。

「Taipei Sofa Project」提案拆除現有牌樓,將堂體設計閱讀空間可銜接國圖及周邊小形圖書館;DMBT的「時間的流變」方案希望藉着板塊的重新規畫,讓堂體沉入地面下,變動過程中挖出的土壤將堆疊出多維的景觀視角,並建議將國會新園區放置於此處;「時序顛覆」提案以30年的時間,將堂禮改至地下空間以保存歷史,而在地面上另完成新的堂禮,漸進式的拆除並融入自然多元的生態。

學生組15組提案,不論堂體或雕像保留與否,多建議將原有的中軸線打破,將圍牆拆除,至於空間的新功能各有主張,包括作爲國會大樓、數據中心、高齡住宅等。決審評審團由賀陳旦擔任主席,邀請Jolanta Gromadzka、Philip J. Goad、王明蘅、林曼麗、曾成德、曾旭正、黃丞儀擔任評委,預計3月10日公佈評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