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洲:從少兒主持人到創業者 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本站教育專訪,記者 劉淑芬,轉載請註明來源)

她曾是扎着兩條小辮子的“風車娃”,也是陪伴三億多中國兒童成長的“周洲姐姐”。擁有着央視主持人光環的周洲,在完成一場馬拉松全跑之後,決定離開“金字塔頂尖”,投身創業大潮,做直播、做短視頻、做網綜、做知識付費,用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突破成長教育的定義。

2017年5月,本站教育在有養公司見到周洲,她依然是一副姐姐模樣,着裝優雅又青春,說話自帶熱情和親和力,侃侃而談她的創業之路。

周洲接受本站教育專訪

一、骨子裡就是一個愛挑戰的人,箱子裡裝着被子踏上“北漂”之路

一開場,周洲便說:“我一直以來就屬於那種不是特別安分的人,我喜歡挑戰自己沒做過的事,我願意讓自己的人生不平凡。”

20歲時,周洲從江西來到北京當“北漂”。之前,她在江西電視臺工作,周圍很多朋友跟她說,你做少兒節目主持人,不想去挑戰一下更高的平臺嗎?1995年,她參加全國主持人大賽,取得了少兒類金獎,順理成章進入央視。她說:“媽媽給我收拾箱子的時候,裡面還有枕頭和被子,真的是裹着包袱來到北京。”

在央視的20年裡,從少兒部到青少中心再到少兒頻道,她見證了少兒電視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電視最輝煌的時期。

雖然那時候她是“周洲姐姐”,是“風車娃”,是給小孩子做節目的,但她更願意觀察孩子背後的人,——他們的父母是什麼樣的。無論是天才兒童還是有問題的孩子,她都會想,是什麼樣的人影響到這些孩子,讓他們成爲了那種模樣。

1997年《大風車》的“風車娃”

現在,很多心理學家談到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周洲也很認同這點。她經常和同事們分享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沒有有問題的孩子,只有有問題的父母。我們看到孩子有問題的時候,首先應該接受治療的人是家長,因爲是他們的某些行爲和習慣,對孩子造成了很大影響。正是家長的生活狀態,決定了孩子的成長方式。”

有家長說,做爸爸媽媽的已經夠不容易的了,我們爲孩子付出了這麼多,結果還說是我們的問題。周洲很同情這樣的父母,因爲父母也是0歲的父母,沒有任何科班體系告訴他們,怎麼會做父母,而他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焦慮、不自信,會導致他們遇到很多困惑。

2006年,有了兒子跳跳後,周洲在少兒頻道主持了中國第一檔育兒節目《寶貝一家親》,那幾年可能是她最努力學習的幾年。因爲孩子在不斷成長,會有很多問題,同時也會促使她去學習,——孩子會問“媽媽這個是怎麼回事,那個是怎麼回事”,無論是從心理上、生理上、健康上還是從文學上、科技上,做父母的都要替孩子找到答案。在節目中,她接觸了很多專家,她一直在想,有沒有一個平臺,能讓更多專家、機構、父母彙集在一起交流、學習,展現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創業就像跑馬拉松,痛苦與痛快交替

三年前,周洲加入了一個馬拉松跑團——“嘉友跑”,裡面的人都特別熱愛生活、對自己有要求、努力突破自己,包括毛大慶,加入跑團第二年,離開萬科去創業做優客工廠,這些好朋友對周洲的影響很大,她越來越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原來,她過着很悠閒的生活,在央視這個很好的平臺,有着很榮耀的光環,如果不做改變,可能在央視過得也不錯,幾乎可以想象自己退休後是什麼樣。但其實那樣的她並不能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創業大潮下,她想要走出去,更加看清自己。

之前,周洲一直是跑半馬,去年,她報名了北京馬拉松的全跑,同時下了一個決心:如果跑下來了,就去創業。她希望讓自己的創業有點儀式感,同時,希望給自己一個鼓勵,不給自己留退路。

2016年9月,跑完全馬幾天之後,她去央視辦理了離職,成立了北京有養成長傳媒有限公司。

跑全馬這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事,對周洲的創業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在創業的半年裡,她遇到了很多問題,比之前想象的要更苦、要難、更有挑戰,她經常拿這件事情來激勵自己。在創業的過程中,她又跑了一次全馬。

周洲覺得,“跑步,是痛苦與痛快交替的。跑下全程,42.19公里,是很痛苦的,但是,完成一公里又一公里的過程很痛快,流汗也很痛快,但腿軟也是很痛苦的。”

朋友們告訴她,很多時候,創業其實也是這樣。

不過,周洲創業之後發現,“創業是比跑馬拉松還要痛苦與痛快交替的。馬拉松是有終點的,跑了20公里後,最多還有20多公里,跑了40公里的時候,還有2公里就衝刺就到終點了,但創業是沒有終點的。”

周洲跑完馬拉松

三、“老狗不要刨新活兒”,朋友一句話點醒她

周洲創業,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一位多年好友的激勵,這位好友後來也成爲了她的天使投資人。

創業之初,周洲做了很多方案,沒想到這位好友讓她一次次回去重想,說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被好友打擊之後,周洲反而冷靜下來,她明白了,“在真正的創業市場資本市場,朋友是沒有用的,朋友可能會幫你,但財富不會隨隨便便給一個沒想清楚的創業者。”

她又想了很多方向,比如去做電商,最後還是好友點醒了她,“在我第三次去見他,他讓我再回去重想的時候,他送我一句話,叫‘老狗不要刨新活兒’。就是在剛剛創業之初,不要去做你沒做過的事情。”

周洲回去之後,就跟團隊設計了一系列內容矩陣:短視頻“有養TV”、直播“周洲有養”、網綜“耐撕爸媽”、父母成長類知識付費產品,這些都是她擅長的事情。

後來的發展驗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有養髮展得可謂一帆風順。2016年年末,有養獲得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2017年4月,獲得徐小平的真格基金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在投資圈,徐小平有創業“教父”之稱,眼光精準的他向來不信情懷信成績。在投資有養前,徐小平問了周洲一個問題:“一條做短視頻不做網綜,米未傳媒做網綜不做短視頻,得到只專注做知識付費,爲什麼有養成長傳媒什麼都做?”這個問題周洲早有答案,她回答的理由有三點:第一,有養的用戶畫像非常精準,就是做給年輕中國父母看的;第二,在央視這麼多年,無論是工作經驗還是各種資源她都有,做短視頻、直播、網綜,她都能勝任;還有一點,她很努力。

“徐老師很認可我說的前兩條,但不認可最後一條。他說,努力是所有創業者都在做的,不是你應該炫耀的。”

周洲很清楚她要做什麼

四、資本市場最缺的是好內容,《耐撕爸媽》的火爆超預期

周洲篤定,資本市場最缺的是好內容,她也一直爲此努力。以網綜《耐撕爸媽》爲例,從一開始,她就相信這會是一個非常好的IP。

雖然近幾年有很多親子類綜藝節目,但周洲不認爲那些真人秀是純育兒類的節目,儘管裡面會折射一些育兒問題,但沉澱和積累根本不夠,它們更多的還是滿足大家對真人秀的好奇,在中國,真正的育兒綜藝節目是沒有的。所以,周洲在策劃《耐撕爸媽》時,就把節目定位爲成長觀點秀,核心是抓住父母們的教育痛點

《耐撕爸媽》播出後,迅速火爆起來,4期全網播放量已達3億次,遠遠超出周洲的預期,——她原本計劃12期總播放量達到1.2億次。

每期,明星都會帶來一個很普適性話題,比如:何潔說我有兩個孩子,大的該不該讓着小的;汪小菲說我女兒三歲了,別的小朋友都在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我家孩子該不該上;葉一茜說我在家裡一直很強悍,未來我要不要一直做強悍媽媽……,這些話題都是很有普適性的,很多父母都會覺得感同身受。

周洲自己作爲主持人,也在儘量從央視主持人轉型成網綜主持人,把節目做得既有綜藝感的形式,娛樂化、接地氣,但又能體現有養的價值觀。

周洲認爲,無論做什麼,最關鍵的還是內容,內容好,美譽度有了,用戶忠誠度高了,無論是to B端的商業廣告、贊助,還是to C端的知識付費,都能夠成功。

周洲在《耐撕爸媽》中的風格很網綜

五、創業就是“鬼知道你背後經歷了什麼”,曾遭遇資金差點斷裂

周洲的整個創業過程挺順利,做網綜、短視頻、直播,口碑都不錯,但實際上,作爲一個從電視臺出來、沒有太多商業經驗的人來講,也存在困難。

一個是找到真正有用的夥伴,像她一樣熱愛這個事業,願意一起去打拼。隨着公司影響力越來越大,這點她倒不太擔心了,越來越多有理想、有情懷的人加入了團隊。

一個是公司管理。作爲創業者,需要擁有多方面才能,不是說內容做得好或有很多人脈資源或特別能說就可以,還需要會管理、能控制成本、想好盈利模式、保護品牌、開拓市場等一系列問題,周洲現在每天要處理很多維度的問題,這需要她頭腦清楚,快速決策。

還有一個是資金管理。周洲很坦白地說,她遇到最大的一個坑就是資金鍊差點要斷,這是她未曾預想過的。

“當時做的很多內容都已經實現了盈利,我非常樂觀地認爲,這些盈利馬上就能到賬,公司馬上就能賺錢。但是,在商業模式上,時間節點是有周期的,在你要投入到下一個項目的時候,可能上一個項目的錢還沒有到。”

好在,有朋友幫忙,加上很快融到了徐小平的投資,她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可以很開心地對外說我實現盈利了,粉絲量也在不斷增長,網綜流量也在不斷增長,這都是大家看到的,但是,有句最通俗的話,就是‘鬼才知道你背後經歷了什麼’。”周洲笑言。

創業不易,每天都可能遇到各種問題,特別需要創業者有一顆特別強大的內心,而且要有非常強的抗壓能力,如果今天這個問題過不去,必須睡覺,還必須睡着,因爲明天早上起來還得接着打仗。

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周洲一般會選擇去跑個五公里、十公里,出一身汗,累到不行了,就趕緊睡,然後明天再去想辦法。

“我是一個天生的樂觀派,遇到任何問題,我覺得不會過不去的,不會死的,我心裡有這個底,有這個自信,我會更多的反思,問題出在哪兒,我在哪個環節沒有做好。”周洲說,“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天生的創業者。”

周洲認爲自己是一個天生的創業者

六、絕對不敢說自己成功,時刻都要小心謹慎

周洲特別怕別人說她成功,“我現在還不叫成功,只是說我開始的還可以,我現階段還比較清楚我自己,我在做什麼、我要做什麼、我短時間內將要做什麼,但是,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你也會不斷在試錯。我剛剛創業半年,我絕對不敢說自己成功,真正的創業者要時刻小心謹慎。”

要做的事情大方向是對的,但這條路每一步該怎麼走,應該不斷調整。一直直着走,肯定比拐着走要快,周洲認爲,一定沒有一直直着走這麼順利的創業者,就看彎大還是彎小,她儘量讓自己不要拐太大的彎。

周洲特別怕別人說她已經成功了

七、沒想到創業轉換身份後,那麼快就讓兒子再次爲她驕傲

從央視離職創業,家人的態度也不一樣,並非完全支持。

周洲打電話告訴父母,自己已經辭職了,媽媽在電話那頭不說話。周洲問:“媽,你有什麼意見嗎?”媽媽說:“我能有什麼意見啊?我只能默默地支持你。”父母都是傳統的知識分子,對於周洲離開央視,可能並不是非常贊同,但既然女兒做出了選擇,他們就全力支持。

先生則送了周洲四個字:“不破不立。”他非常支持妻子的決定,在周洲創業的這半年裡,家裡的很多事情都是他在打理,儘管他也有自己的事業要忙。

最反對周洲的人,反而是兒子跳跳。跳跳說:“媽媽,我不知道你要幹什麼,以前我跟別人介紹我媽媽是主持人,那媽媽你現在要做有養,別人要是問起來,你是幹什麼的,我怎麼回答呢?”周洲說:“媽媽還會繼續做之前做過的事,媽媽會做的更好,也許在幾年以後,你會更加驕傲地告訴別人,有養是我媽媽做的。”

讓周洲興奮的是,2016年10月底,在她去美國直播之後剛回來,跳跳就跟她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在操場打球的時候,有同學指着我說,他媽媽就是做‘周洲有養’的周洲。”

沒想到,讓兒子驕傲的事情來得這麼快!她原來告訴他是幾年以後,沒想到是幾個月以後,就能讓兒子有這樣的成就感。

“周洲有養”美國直播之與哈佛訪問學者潘石屹聊教育和捐款

八、希望兒子成爲自己對自己有要求的人

周洲和先生都是對自我有很高要求的人,她希望,兒子跳跳也成爲一個這樣的人。從跳跳小時候起,她和先生就會和跳跳一起制定一些合理的計劃,後來跳跳都堅持下來了。

比如:現在的孩子都特別會使用電子產品,跳跳就比她玩得還熟練。周洲和先生會在每個星期五把iPad給跳跳,星期天上交,這之間沒有使用時間限制。但實際上,跳跳玩iPad玩得也沒那麼多,因爲他要去網球、約小朋友踢足球、去上鋼琴課,他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

比如:周洲和先生要求跳跳每天必須完成30分鐘的閱讀,讀什麼書都可以,並且要寫閱讀筆記。閱讀筆記不是要求寫長篇感悟,而是先生製作的一張表格,包括:這個書的名字、作者、好不好看(1—5顆星)、最吸引人之處、裡面最難忘的一句話,完成起來比較簡單。現在,閱讀已經成爲跳跳的習慣,甚至經常超過30分鐘。

周洲認爲,孩子的成長要有的放矢,給太大的壓力反而會適得其反,給太大的空間沒準兒也有問題,一定要適度。

九、父母總在想讓孩子變成最好的孩子,卻忘了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

創業以後,周洲對兒子的陪伴確實少了很多很多,她儘量在兒子睡覺前趕回家,跟他打個招呼,但有時候連這個都不太能保證。

不過,周洲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父母把自己做好了,也是教育孩子的方法。

有記者曾經採訪過她,問她兒子的偶像是誰,她說可能是大白吧,沒跟他聊過。回家之後,周洲就問兒子,你的偶像是誰,是大白對嗎?他說不對。她問那是誰啊。他說給你看看吧,就遞過來一張他在上個學期做的一張海報,海報裡面有一個框,說你的英雄是誰?兒子居然寫的是“My Mum”。周洲特別驚訝,也特別激動。她問爲什麼覺得是媽媽呢,兒子說了很多理由,說你一直在做挑戰自己的事情,去跑馬拉松,跟大家的關係都很好……

兒子的話讓周洲特別感慨,大多數父母總是在想“我通過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變成最好的孩子”,但是他們往往忽略掉了,我們首先應該做最好的自己,做給孩子看。孩子越大,越不愛聽道理,那麼,家長自己去做,其實是給孩子樹了最好的榜樣

比如:周洲跑完馬拉松回來之後,先生會跟兒子說,你看媽媽40多公里都跑下來了,你每天游泳能不能保證每天遊1000米?兒子原來會偷懶,遊個600米、800米就說OK了,後來他就會對自己有要求。

比如:跳跳出生時,周洲就知道,有兩件事兒子一定會去學,一個是學音樂,一個是運動。

先生是一個重度網球愛好者,連續20年,他每週一定會進行2—3次的網球訓練。果然,跳跳也特別愛運動,最愛打網球,平時還會去踢足球、打高爾夫。

兒子跳跳熱愛打網球

先生還是一個對古典音樂有很多年研究的愛好者,家裡有無數的古典唱片。跳跳出生後,周洲和先生帶他去聽音樂會、聽唱片、看演出,在這種薰陶下,最後,跳跳在五歲時,自己主動要求學鋼琴,並表示會一直堅持下去。跳跳學習任何一首曲子時,爸爸會給他介紹作曲家、給他講背後的故事、給他聽不同版本的音樂片段,豐富他的音樂修養。跳跳從未去考過級,但和爸爸一樣,練琴已經成爲他的生活習慣,幾乎每天要練1個半小時。

兒子跳跳參加鋼琴比賽

所以,父母自己去做,去給孩子做榜樣,效果就是這麼明顯。

周洲希望,能有更多的父母意識到,父母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給孩子帶來正面影響,成爲孩子的榜樣,這比說教的作用大得多。與其整天對孩子說“你看我爲了你,犧牲了多少”,不如自己先以身作則。在這個時代,父母的自我成長非常重要,甚至於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原動力。而這,也是她做“有養”的願景。

周洲帶着兒子跳跳一起跑馬拉松,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爲孩子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