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從科研產出指標 看女性科研人才的困境與突破

很多優秀的女性人才在外部壓力下被迫退出科技研發領域,這無疑是我國經濟上的一大損失。圖爲食藥實驗室。圖/本報資料照片

先前,科技部爲鼓勵女性投入科學技術研究,推行「鼓勵女性從事科學及技術研究專案計劃」,主要針對從未申請過或近5年申請但未執行過科技部專題研究的女性科研人員,提供研究專案補助,第一年預算約9千萬元。科技部計劃的目的,是基於女性研究人員因生育家務需要,暫時離開研究工作後,恐會面臨研究生涯斷層,故給予金錢補助,使女性有再度重回研究職場的機會。然而以性別作爲金錢補助的標準,仍有部分學者匿名反彈,認爲國家科研補助的問題,是出在資源被少數學閥所壟斷,科技部以性別作爲單一補助標準有失公允。

臺灣女性科學家面臨的困境並非一日之寒,不僅僅是金錢上的障礙,在男性主導的科技研發領域,優秀女性科技人才產生管漏現象,當女性進入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與數學(Mathematics)等STEM領域,在通往高層的生涯管道中一路漏出、離去,以至於在這些高教育、高產出、高所得領域的頂端呈現明顯的性別失衡。

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首先必須瞭解爲什麼要針對女性科學家及教授爲科研補助?數據顯示在科技專案研究計劃上,男性壟斷76%補助而女性只佔24%,會產生如此的不均衡情況,是因爲女性科研人才在養成的各階段面臨社會與外界的不友善。以數理科學啓蒙的高中時期觀察,約有13%的家長不贊成女兒選擇理工科遠高於兒子的3.7%,理由不外乎是擔心女生念理工科會影響婚姻家庭、工作競爭力、女生比較適合讀文法商等;大學選擇科系時,約有30%的女性選擇就讀理工科,雖較過去有明顯改善,但這羣女性科技人才最終成爲博士生、教授、科學家的比例鳳毛麟角,更別說是爭取國家補助的科研計劃。

根據國外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在科學領域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比起男性,要在研究型大學追求終身職位的可能性較小。男性在許多領域提交和發表的學術著作多於女性,其中在自然與生物科學和工程方面的差異最大。潛在的影響因素,包括指導教授支持程度較低,擔任助理比例過高,家庭責任中斷研究生涯和個人職業目標期許等要素交互影響而成。

筆者認爲,要解決現在的困境或許可以參考瑞典對於女性科技研發人才的培養,瑞典是世界上男女最趨近平等的國家之一,甚至擁有女性主義政府,藉由性別主流化思想,將性別觀點落實於國家政策中。在瑞典的政府公部門中女性纔是主流,然而在學術領域仍有近四分之三的教授是男性,爲了弭平差距,瑞典2017至2019年的高等教育發展目標,是提高對於年輕女教授的徵聘,長期目標是在2030年前男女教授比例均等。此外,瑞典將性別觀點注入國家研發人才培訓政策,強調高等教育機構應從性別平等角度分配研究經費。不僅提供博士補助金,並放寬對於年輕研究員資格審覈機制,及搭配完整生升遷管道,更編列1億瑞典克朗約合臺幣3.8億)以上經費,要求公部門機構在覈撥研究經費時,專注發展性別平等主流化以推動各類活動計劃,幫助女性科學家能透過自己專業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得政府補助並取得教授職位。

我國要成爲領先全球的知識型研究國家,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更加註重性別平等。女性在STEM領域仍是結構少數,當面臨少子化危機,科技人才的培養越發顯得珍貴,很多優秀的女性人才在外部壓力下被迫退出科技研發領域,這無疑是我國經濟上的一大損失。科研補助除了鼓勵年輕女性研究員提出長遠計劃外,更應建立完善評估制度,以實際產出成果爲評斷標準,增強女性科研人才的信心,促進科技帶動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