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藝-呂紹嘉磨亮真港樂 漢穆林奏活次經典

相隔大約一年半後,3月9日晚上,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舞臺上再一次得睹呂紹嘉的指揮風采,可以說是別來無恙。2010年11月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聽他指揮由他剛出任音樂總監的國家交響樂團(NSO),演奏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表現,精準、大氣、揮灑自如。

今回他受邀再度指揮香港管弦樂團演出,不僅精準、揮灑自如,更展現出從雕琢呈現層次之美,到高潮鋪陳帶出爆發的激情,將香港管弦樂團磨亮發出少見光彩,將「港樂」的真貌呈現出來。和他合作登臺擔任獨奏的鋼琴家漢穆林(Maro-Andre Hamelin)的演奏,更將兩首隻能算是「次」經典作品提升到一個經典性的地位。

非經典曲目有經典滿足

來自加拿大的漢穆林當晚和樂團演奏了法國作曲家法朗克(Franck)的交響變奏曲,和李查史特勞斯(R. Strauss)的《詼諧曲》(Burleske);前曲將鋼琴的強弱音響,明暗音色的對比,氣氛情緒的大幅度變化,都發揮得淋漓盡致;後曲則將高難度的技巧化成有如萬花筒的音響,從美妙的抒情,到有如活力不絕的激情,奏來均全無半絲兒吃力。最重要的是,呂紹嘉帶領樂團作出很強而有說服力的配合,讓觀衆聽來很有滿足感,有如聽了兩首無比熟悉的經典作品一樣。

事實上,這兩部作品,對亞洲觀衆(特別是香港觀衆)來說,雖非冷僻樂曲,但亦談不上是熱門經典作品。同樣地,音樂會開場演奏的拉威爾圓舞曲(1920年首演),和壓軸演奏的波蘭現代作曲家盧託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 1913-1994)的樂隊協奏曲(1954年首演),雖然並非晦澀,不易掌握的現代風格音樂,但同樣並非熱門經典之作。不過,在呂紹嘉的棒下,這兩部作品奏來不僅充滿色彩變化,更有飽滿情感。

拉威爾圓舞曲在華麗的色彩下,將樂曲一步一步地推向末段的高潮,散發出充滿爆發力的激情;一氣呵成三個樂章的盧託斯拉夫斯基樂隊協奏曲,更是鋪排得很有層次,在節奏上、音色上,不同樂器的獨特色彩渲染穿插上,都有很強的可聽性效果,終章自觸技曲開始,樂隊更不時爆發出充滿活動的火花,點燃起觀衆熾熱的情緒,同樣能讓人能帶着聽完經典樂曲般的滿足感離開。

港人名牌票房突破

NSO執行長邱瑗亦特別自臺北飛到香港二十四小時,爲的是出席這場音樂會,以作爲對「拍檔」的支持和對這場演出的重視。然而,當晚的場刊並沒有派放在觀衆座席,這意味着音樂會仍有一定數量的門票未能售出,這是事前已能估計得到的事。因爲呂紹嘉和漢穆林在香港雖有知名度,但並不高,並非明星級音樂家,而且這次音樂會舉辦的時間,正巧是在香港藝術節(1月28日至3月8日)閉幕之後,在「一節淡三節」的影響下,售票自然較困難。

不過,更大的問題在於這次呂紹嘉和「港樂」選奏的四首作品,全都是「次經典」的樂曲,都不是香港一般聽衆熟悉的經典名曲。今日的香港古典音樂市場行銷風向,傾向大名音樂家及經典名曲(這其實在世界好些大城市亦有同一風向),這次音樂會的人選配搭和曲目,明顯地和此一風向很不一樣。

呂紹嘉成功演繹港樂再邀

還有一點是和呂紹嘉無關的,那是「港樂」市場策略上的問題。事緣「港樂」還特別安排漢穆林,先行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一場鋼琴獨奏會,兩天後再和樂團及呂紹嘉合作登場,很明顯地,這必然將觀衆分散了,最後獨奏會及與樂團合作的兩場演出都未能滿座也就不奇怪了。

幸好,呂紹嘉用他的雙手證明,即使並非熱門經典樂曲,仍能爲聽衆帶來經典名曲的滿足感。一個樂團要拓展聽衆欣賞視野,將聽衆欣賞的曲目,從只是專注於「熱門經典」中突破出來,是一個很重要但卻不容易的課題。呂紹嘉這次音樂會作了一次很好的示範,同時亦再一次證明,只要有好的指揮好的演繹,才能將「次經典」的樂曲發揮經典樂曲的魅力,才能擴大聽衆的視野!難怪首晚演出後,有關人士已探討邀請呂紹嘉重臨,可以選奏的「次經典」可有得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