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作家

日前,來自北京的多位作家評論家走進山西永和,沿着作家李迪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足跡,探尋永和百姓的脫貧攻堅故事,感悟文藝創作者初心使命。

2020年6月29日,作家李迪積勞成疾在北京逝世,留下諸多熱情歌頌人民、讚美勞動、書寫時代文學作品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評價李迪是一位“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作家”。爲創作報告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李迪曾五到永和,走過了坡頭村、索駝村霍家溝馬家灣、奇奇裡等這個藏在晉陝大峽谷裡的小縣城的山山窪窪、溝溝岔岔。他深紮在黃河灣,共計採訪68天,寫下30餘萬字。該書於2020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2020年度作家出版社優秀圖書

“生活是口井,找到井有水喝”是李迪的創作理念。在永和,小學教師、脫貧戶、修車人、快遞員都是他故事裡的主人公。《解放軍報》原社長總編輯孫曉青感嘆:“以前對李迪說的這句話的理解是寬泛的。來到永和,特別深刻地感受到李迪對人民感情的炙熱,這是他能挖掘出這麼多故事細節的訣竅。他對生活這口井打得這樣深,正是因爲他對人民的情感深厚。”人民公安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國強說:“用寫小說的筆法來寫報告文學,是李迪創作的特點。這些在很多人看起來很小的故事,李迪卻能掰開了、說細了,講出生活的滋味,讓人看到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獨特印記。”

20世紀70年代,李迪有過一段軍旅生涯。羣衆出版社文藝分社社長易孟林在李迪身上看到的是屬於戰士的戰鬥精神:“從公安題材到脫貧攻堅題材,李迪在創作中始終堅持着一種不言敗的精神,手中的筆就是他的‘槍’。李迪的作品總能給人溫暖的力量,他永遠不會忘記曲折的生活,但也永遠向着光明。”

永和在2020年2月27日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踏上鄉村振興新徵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依然記着這個身穿紅色衣服、精神矍鑠的老人。李迪採訪過的民間剪紙藝人劉林翠說:“李老師家裡採訪,我特別緊張。他告訴我,把家裡的生活講給他聽就行。李老師特別會聊天,沒想到這些雞毛蒜皮的事也能成爲他筆下的文章。”陪同李迪在永和採訪、時任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館長的張步軍回憶:“李老師經常因爲覺得采訪時間不夠沒采過癮而‘發脾氣’,讓我們再安排。”

“李迪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優秀代表,此次首都文學界永和之行,是對李迪深切的緬懷和鄭重的致敬。”北京市雜文學會秘書長李培禹說。5月23日,李迪事蹟紀念館在永和縣第一中學揭牌。紀念館正門前,由李迪戰友畫家劉學倫設計的李迪塑像正式落成。塑像下方刻有“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作家”。塑像背後,正刻着李迪信奉的那句話:生活是口井,找到井有水喝。

北京市雜文學會名譽會長段柄仁,《人民日報文藝部原副主任、北京市雜文學會常務副會長蔣元明,《求是》雜誌原文教部主任、雜文家李下,電視劇警官王快樂》出品人張晶,畫家劉學倫,永和縣委相關同志及永和第一高中師生參加了揭牌儀式。段柄仁、孫曉青、李國強、薛莉紅以及李迪夫人魏桂蘭共同爲李迪塑像揭幕。

(本報記者 李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