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support/先盤點社區需求 再不斷實驗與創造

圖、文/17support 社會企業一起幫

臺灣有許多地方鄉鎮曾經因產業關係風光一時,卻也隨着時代變遷成爲大環境變動下的犧牲品人口不斷流失、文化不斷萎縮,最後終將造成地方發展窒礙、自我認同薄弱、文化資產斷層等問題。南投竹山鎮有着「前山第一城」的美名,這裡是全臺灣竹子產量最多的地方,同時擁有極大面積茶園遺留下許多先民開墾的足跡小城鎮過往的生活風貌,卻因竹子經濟價值低落加上921地震重創,導致百業蕭條、地方文化式微,至今當地青年人口仍逐年減少中。

竹山其實沒有景點,一般人來到南投,想到的只有妖怪村、指南宮等觀光區,何培鈞卻意外來到竹山,並在山上發現一座百年古厝,與它相處了一下午的時間後,他立刻決定:要把這棟被人遺忘的古厝文化找回來。於是,花了近10年時間,他不只貸款修葺了「天空院子」這個百年古厝,透過民宿方式讓更多人讀這棟房子的文化,甚至擴大至當地區域的文化傳承,從山上來到竹山鎮上,創辦了「小鎮文創」。

▲竹山擁有全臺灣最多竹子,如今竹藝技術卻面臨斷層危機(圖/17support提供)

何培鈞認爲,臺灣所有落沒鄉鎮主要原因,不外乎它沒有在地經濟、也沒有年輕人的創造力。爲了找回在地經濟、促使青年人口返鄉,小鎮文創就像一個實驗室,不斷地用各種方式對待竹山;開始的第一年必須先認識這座城鎮,包括居民的起居作息、每戶人家的行業、有哪些歷史資產等,先盤點這個地方小鎮的需求與挑戰。

▲「小鎮生活一日訪」活動中,讓旅人們與百年宅院‧天空的院子來一場文化對話(圖/17support提供)

再者,像做實驗般不同嘗試;小鎮文創密切結合當地吃喝玩樂住等元素,爲竹山量身安排「小鎮生活一日訪」活動(相關文章可見:小鎮生活 重拾舊時光陰),透過深度旅遊行程、職人老行業的體驗,培養在地導覽解說員,提升旅遊的新價值與新定義活絡經濟並推展竹山在地文化,找回最初人、土地與生活的共好關係,讓大家深入體會這裡的故事,從單純的消費關係,成爲生活的觀察者、體驗者,甚至是文化的參與者

何培鈞還租下竹山市中心的第一個空間,讓學生、青年用自己的專長或興趣交換住宿,不一定貢獻勞力,只要以竹山爲出發,也許是完成當地生產的產品、設計當地的服務,至今換宿了近千位青年,來自新加坡、香港、中國…都有,「如果100個青年裡,來了一個對竹山有幫助的專業人才,那就很足夠了!」他沒有一絲猶豫地說着,“竹編QR Code招牌”便是專長換宿計劃中,學生與竹藝師傅結合數位與傳統所研發出來的產品。

▲小鎮文創用運動凝聚鄉鎮,除了夜跑運動,更在廟口搭起布幕音響,帶動竹山居民互動、交流(圖/17support提供)

除了由外而內的接納,由內而外的自覺也很重要。去年開始,小鎮文創蓋了第一間教室,每月一次開辦地方青年光點論壇,邀請當地素人講者及在外打拼的竹山遊子,分享自己真實改編的社造案例,並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結合當地廟口文化與路跑創意,邀請民衆一起馬拉松夜跑,利用運動凝聚鄉鎮意識,讓在地人更認識自己居住的故鄉,透過認同文化到自我覺醒的共識,才能成就一個地方的革新和成長!

當然,青年學子的迴流才能真正爲鄉鎮注入希望的活水秉持着創新育成無所不在的理念,小鎮不僅提供免費、友善的創業環境,彼此共享地方經濟市場,也樂意於實務經驗的教育和分享,藉着空間、市場及經驗等資源,直接鼓勵青年們在地創業。

▲圖/17support提供

很多人問:到底我們在臺灣這樣看似沒落的小鎮中,可以做什麼?對待落沒鄉鎮最好的方式,就是開放、開放、再開放,這個地方會有很多重新定義的機會,同時也有很多元觀點。「小鎮文創」利用當地現有資源換取外部各專業人力投入的創新模式,協助竹山的產業革新,同時帶動區域發展。

「當你把文化、社區解決問題媒介都處理好後,那個所謂的『商機』自然就會找上門來了。」這也是爲何這個被世人遺忘已久的竹山,已擁有10萬人次的觀光人潮,促使七位青年返鄉創業,由何培鈞共同發起的竹生活文化協會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復興竹山的生活文化,更給了臺灣一個與小鎮間關懷互動的出口!

本文由17support 社會企業一起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