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條生命,重重敲響一記警鐘

5月22日,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遭遇極端天氣。截至23日搜救結束,事故導致172名參賽者中的21人遇難。

有人感慨,這是國內馬拉松賽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難之一。根據通報,當日中午短時內“局地突降冰雹凍雨,並伴有大風氣溫驟降”,突如其來的災害天氣,是大量參賽者遇難的重要原因。但很顯然,不能把悲劇責任全推給天氣。

馬拉松是極限運動越野跑額外增加了挑戰難度,對參賽者和賽事方都有很高的專業要求。然而,從有關報道看,衝鋒衣並沒有被列入強制裝備,僅作爲建議裝備寫進賽事手冊,這樣做是否合規?賽前當地是否有精確的天氣預報,爲何沒能及時給參賽者更多預警信息賽程站點是否有足夠人手,站點本身是否不足?很大一部分賽道處於無人區,這些區域的賽事安全如何保障?

種種追問,可歸爲一點:從主辦方承辦方到具體的運營方,究竟有沒有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做到專業而周全的賽事安全保障?

目前,甘肅已成立事件調查組,大家期待調查能把這些疑問一一解答。同時,相關責任人該不該承擔責任,抑或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也需要一一落實。

近年來,馬拉松賽熱潮風靡全國參與者積極踊躍,各地舉辦的熱情也很高,馬拉松賽事數量和參賽人數均呈井噴式增長。中國田徑協會報告數據顯示,在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全國共舉辦1828場次規模賽事。

參賽者健身的熱情,各地聚攏人氣的考慮,都完全可以理解,但所有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安全,無論對參與者還是組織者,“安全第一”都絕不能只是一句口號,如果只想着舉辦馬拉松賽事,而不考慮有無辦賽實力,那便是對賽事和參賽者的不負責任。只顧標榜賽事的新奇險,對科學缺乏尊重,對安全措施預案准備不足,這些都背離了賽事的初衷。一場馬拉松賽下來,既是對參賽者的大考,也是對組織方的大考。

21條生命的逝去,多麼慘痛的代價,這也重重敲響了警鐘。特別對於有關地方政府職能部門來說,必須痛定思痛,拿出真正的決心和具體的舉措。惟有健全舉辦機制,落實監管責任,才能讓馬拉松賽迴歸本義健健康康跑下去。正如跑友圈中那句樸實的話語:“平安回家,纔是馬拉松的終點。”

海報設計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