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的依戀!中山大學復刻余光中故居場景楓樹上刻YLM

中山大學復刻還原余光中故居場景,範我存小名是咪咪,這棵刻有「YLM」(YU LOVE MIMI)楓樹,表露了詩人年輕時的浪漫。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山大學爲紀念「永遠的鎮校之寶」詩人余光中辭世3週年,即日起至5月19日在圖書館推出「無鞍騎士頌─余光中與臺灣現代藝術特展」,展出詩作、評論、實物及其重製品、舊照與著作。復刻還原餘早年在臺北市廈門街居住的場景,還裝飾重現了一株刻着「YLM」(YU LOVE MIMI)的楓樹,展現詩人年輕時的浪漫。

「無鞍騎士頌」紀念特展今天舉行開幕典禮,余光中遺孀範我存、女兒餘幼珊與餘季珊,與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圖書與資訊處處長賴威光、臺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前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畫家洪根深等出席。

範我存表示,余光中與繪畫的關係,源自早年欣賞畫家梵谷畫作,賞畫時「感覺腸胃在攪動」,便想了解這位畫家。花了1年翻譯完梵谷傳,對印象派畫作很有興趣,1958年到美國留學時,特別選了當代美術史,對西方繪畫思維產生興趣;回臺後結識「五月畫會」畫家,也發表許多評論。

特展介紹「臺北廈門街時期的余光中」,中山大學圖書與資訊處長賴威光表示,餘師在青壯年階段,創作能量相當豐沛,光是詩作就有400多首,這次特展精挑的詩作,部分主題就談廈門街的雨、風、書蟲、笑語等,呈現餘師眼中的廈門街景與感情。

展場重現余光中於民國39年至63年住在廈門街上的日式瓦屋部分場景,復刻詩人的日式書房,還搬來了一棵刻有「YLM」(YU LOVE MIMI)縮寫的楓樹,咪咪正是範我存的小名。展現詩人年輕時浪漫的一面。

範我存說,作家鍾玲在臺大讀書時,對老師余光中寫的一首詩有看法,就寫了篇文章批評,餘老師後來接納了她的意見,也做了朋友。

鍾玲的新書「發光的人」,第一篇就寫到余光中和範我存,因爲去年畫家林惺嶽開畫展,主題是「向余光中致敬」,1973年夫妻倆去看電影時,畫家林惺嶽從背後叫住了他們,說想要結束生命,兩人一聽非同小可,邀林一起去吃飯、吐吐成長苦水,心情紓緩後打消不好的念頭,不久後林還拿了一幅畫來謝謝救了他,也在此次展出。

余光中在高雄住了32年,年輕時想當賽車手、天文學家、畫家。範我存14歲時就認識余光中,在一起60多年,「這一生,可以說是還不錯!」全場報以熱烈掌聲。女兒餘幼珊馬上笑着說,只有「還不錯」啊?爸爸應該會有意見吧。她從小看父母的相處,應該打100分。

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表示,餘老師能「右手寫詩、左手寫文」,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與翻譯等創作,但卻很少人知道,餘師從青年時期就開始撰文,爲臺灣衆多藝術家發聲。中山大學這次在臺積電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下,推出《無鞍騎士頌》主題特展。《無鞍騎士頌》指的是余光中在35歲時,爲臺灣藝壇重要先驅「五月畫會」美展所撰寫的評論,余光中將抽象畫與他所擅長的現代詩做比較,認爲這兩個領域就像兩匹未配備馬鞍的千里馬,唯有善騎者才能馳騁。

中山大學復刻還原余光中故居場景,範我存小名是咪咪,這棵刻有「YLM」(YU LOVE MIMI)楓樹,表露了詩人年輕時的浪漫。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山大學舉辦「無鞍騎士頌─余光中與臺灣現代藝術特展」開幕典禮。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山大學舉辦「無鞍騎士頌─余光中與臺灣現代藝術特展」開幕典禮,余光中遺孀範我存女士(左)和女兒餘季珊(中)、餘幼珊(右)與舊照溫馨合影。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山大學舉辦「無鞍騎士頌─余光中與臺灣現代藝術特展」開幕典禮。左起中山大學圖書與資訊處處長賴威光、臺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余光中遺孀範我存、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記者徐如宜/攝影

余光中遺孀範我存說,14歲時就認識余光中,在一起60多年,「這一生,可以說是還不錯!」記者徐如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