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春運報告:情侶坐4578公里火車看雪

相關專家認爲,隨着我國高鐵運營的總里程數突破2.2萬公里,高鐵正成爲春運交通工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且,我們計算髮現,隨着高鐵路網的鋪開,旅客在行程中的平均耗時縮短了近一半。”去年因春節較早所導致的學生潮、務工潮和白領潮疊加而出現的集中購票情況,今年不會發生。

熱衷火車中轉回家的是90後,已然成爲春運主力軍數據顯示,春運首日客流中,90後佔比首超5成,90後既能坐票價5元的“中國最短火車”逛成都周邊,也能從昆明穿越4578公里去哈爾濱看雪。90後具有優先搶票意識,在春運前29天開始搶票的人最多,人均下單搶票達4次。全國最易搶火車票的火車票竟然是:昆明→北京西,最難搶火車票上海南→重慶北Z257。

90後很“傲嬌”:接父母到北京過年

90後很“傲嬌”。春節不回老家見親戚,而把父母接來過年,成他們崇尚的“春運”方式。最新《春運出行大數據》顯示,北京 、昆明、哈爾濱、上海、成都、廣州成春運熱門。在90後人羣中,北京爲中國北方春運最熱出發城市,春節北京酒店訂單量居全國榜首。前門便捷酒店是90後最愛。故宮天安門爲2018春節國內最火景點

90後在京白領小雨表示,春節北京酒店便宜人少,準備把爸媽從老家接來過個年,見見自己拼搏的大城市。身邊多數90後朋友跟她選擇一致。

上海則是南方90後的天堂。大數據顯示,上海迪士尼樂園春節期間受90後女性歡迎。虹橋樞紐會展中心酒店成90後熱選春運酒店。重慶人愛去上海過年。“最難搶返程票”爲上海南→重慶北Z257。

春節留個心眼:過年最難搶返程票是哪裡?

最火熱線路有廣州—貴陽、海口—廣州、哈爾濱—到北京等,多爲著名旅遊城市。據悉,去哈爾濱看雪、去海南曬太陽,已成爲春節家庭出遊的熱門選擇。

南方人愛來北方“受凍”,北方人愛去南方過“暖年”。在瀋陽生活的閆女士表示“帶父母和孩子去海南過春節,已經成爲這些年的慣例。尤其是老人,就喜歡暖暖和和的過冬。”

南充惠州、惠州—洛陽、溫州——凱里等爲最難買線路,其中大部分路線都集中在南方城市,看來南方人回家過年會更經歷更多的春運“考驗”。另外,春節最難買線路,集中在三四線城市。

互聯網時代的春運90後熱衷中轉回家

互聯網時代,90後善用大數據。深圳、廣州成熱門中轉站,90後最熱衷中轉回家。春節期間杭州、上海往返,多買幾站更容易搶到票;而從鄭州、天津去成都,少買幾站上車補票,更容易回家團聚。春運十大中轉線路中:廣州往返廈門、福州往返廣州、泉州—廣州、貴陽—深圳等成爲春運十大中轉線路,集中在南方城市。

(十大熱門中轉線路及中轉站,以及中轉人羣年齡分佈圖

多買幾站、少買幾站高峰期更容易買到票

春運一票難求。通過大數據分析,在高峰期多買幾站、少買幾站、中轉買票機火比價等智能方案,極大的提高了旅客買到票的概率。數據還顯示,買不到票的旅客,40%選擇撿漏搶票,近一半旅客選擇上車補票、多買幾站和中轉,10%的人會在網上提前預約買票。而被喻爲“互聯網原住民”的90後,對此遊刃有餘 。

胡偉在深圳上班,胡偉笑稱自己是“手殘黨”,身邊買不到票的朋友不在少數。而今年一些網站開放的智能購票功能,無疑讓胡偉和朋友們樂了。今年春運期間可以提前預約買票,也可以在無票的時候選擇“上車補票”或者“多買幾站”。

對此,爲了防止高峰期購票難,專家建議旅客提前30天預約火車票,還有撿漏和送票上門服務,極大的節省了旅客的時間和精力。

南方90後有“情趣”:情侶坐火車從昆明→哈爾濱看雪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坐昆明→哈爾濱K726次列車去看雪。”

“這條全國最遠車程總長4578公里,耗時2天19個小時。”訂票者不乏南方90後情侶。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排名春節國內熱門景點第9位,成爲南方人心中冰雪殿堂

遠離北京的人常有“去首都轉轉”的想法。昆明→北京西火車票,堪稱“全國最易搶票線路”,車廂經常不滿座。數據顯示,以90後爲主的“米粉”非常向往雲南。麗江、昆明、大理排行春節目的地榜單前列。

最短春運里程:成都周邊5元小火車

一首《成都》讓人夢想“來街頭走一走”。避開人潮,從成都紅光鎮坐火車到犀浦,僅57公里,堪稱最短春運里程。軟座火車票只要5塊錢,巴適得板。

由於臨近東南亞,且開通赴歐直航,成都爲春運“曲線救國”熱門中轉城市。大數據顯示,成都酒店熱度排名國內第四。雙流機場附近酒店將迎入住高峰。

作爲客運壓力大、年發放旅客最多的城市,廣州春運堪稱擁擠。數據顯示長隆旅遊度假區爲90後最愛的國內景點第三位。廣州→成都火車票,難搶程度排第三。白雲機場成春運熱門酒店商圈

想知道大部分90後過年都準備怎麼過?一則刷爆了90後朋友圈的文字,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假如一年只有春節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相處11小時,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活到80歲,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也許出了那個“舒適圈”的年紀,我們都長大了。

注:本文數據來源攜程、去哪兒、小米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