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掌權美中緩和? 臺美貿易協定恐不會有突破性進展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圖/路透

記者徐政璿/臺北報導

美國拜登(Joe Biden)入主白宮國民黨國際事務部投書表示,原本華府北京之間劍拔弩張態勢稍見和緩,拜登政府已清楚表達想要有別於川普時期政策指標,意即美「中」維持競爭關係的大方向不變,但拜登政府將試圖從惡性競爭中,尋找良性與可控管的競合關係。

國民黨國際事務部認爲,縱然有部分輿論認爲,拜登從政已久,很有可能受限於民主黨意識形態而難免出現僵化;但事實上,民主黨除了贏得總統大位,也在參、衆議院取得多數,在推動新的政策議題上可望會有更多彈性,預料將會新風貌

國民黨國際事務部指出,短期來看,拜登政府的施政仍將聚焦防疫、振興經濟、移民種族內政議題;至於對外政策方面,如何恢復美國的全球領導威信與地位,將是其最重要的施政目標

拜登上臺 變與不變

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助理許家鈞分析,從歐巴馬時代的「重返亞洲戰略」到川普「印太戰略」,拜登新政府區域戰略至今尚未完全明朗,但重視多邊主義精神、強化美國的盟國體系與夥伴關係以及增進美國於國際組織與機制中的角色等,應是其重要主張

在此情況下,美「中」關係未來可能仍將呈現競合互見的態勢,美國可望在能夠增進自身競爭優勢的前提下,在氣候變遷、全球防疫、反擴散與部分區域議題上與北京保持協調與合作,但在民主、人權以及類似南海等戰略競逐的場域中,雙方的交鋒仍可能持續。

拜登總統的國安團隊成員和與重要決策官員,諸如國務卿林肯、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以及財長葉倫等人,大多視中國大陸爲美國的嚴峻挑戰。根據Pew研究中心在去年夏天的民調,指出逾七成美國民衆對中國大陸反感。因此拜登上臺後的施政基調,可能仍受此大環境的限制。

過去幾年來,描述美中關係的「競爭」與「合作」要素,在川普總統時期幾乎被「對抗」所取代。即使拜登總統對中國大陸的態度依舊強硬,但外交團隊的目標仍希望把「競爭」與「合作」的平衡找回來。因此,避免採取爭議性的手段來處理對「中」關係,應是可預見的方向,而美「中」臺三角關係的正向互動會越來越重要。

美國期待美「中」 兩岸都要對話

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專員孫廷禎分析,拜登曾是1979年支持「臺灣關係法」的參議員,也曾投書華盛頓郵報,公開表達支持臺灣民主發展以及兩岸和平。拜登就職後,美「中」關係和美「中」臺三角邊關係看來,已逐漸回到過去美國政府的基本立場,華府也呼籲兩岸應重啓對話。

從國務院近期聲明中,可觀察到重申遵守美「中」三公報、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以及強調對臺灣的支持,美國也敦促兩岸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並重申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臺海兩岸議題,以符合臺灣人民的期待與最大利益,故展望未來,如何重回「對話」可能將是三方都要面對的嚴肅課題

美國可能透過相對務實的方式,支持臺灣的國際組織活動參與,更看重實質,而非象徵意義。另外,在短期內,臺美雙邊貿易協定可能不會有突破性進展,因爲拜登政府一再表明,必須優先投資美國,在美國沒有完善自身之前,對外簽訂任何新的自由貿易協定,並非是優先的政策目標。

綜合上述,拜登政府具體政策雖未完全明朗,但其基本原則與主張,仍有蛛絲馬跡可循。對我方而言,天助自助者,在美國可望走回「穩健友臺」方向的同時,如何務實地經營外交工作、讓兩岸和平且更具可預見性,應是中華民國必須先努力做好的份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