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醒後是喜歡哭鬧還是自己玩?雙商較高的娃,通常有這些表現

很多寶媽都特別羨慕那些養了天使寶寶的父母,比如,寶寶睡醒了不哭也不鬧,甚至可以自己玩耍。

有科學做出的相關實驗表明,寶寶睡醒後不愛哭鬧,總是打量周圍環境,一般智商會高於平均值,情商也明顯較高。

對此科學家們給出的解釋是:當寶寶年幼時,所表現出來的很多行爲都足以代表其“屬性”。

如果你家寶寶睡醒後經常有下面兩種表現,那麼恭喜您,您一定生了個聰明寶寶。

第一種:睡醒後樂呵呵的寶寶

在正常情況下,如果寶寶沒有不舒服,睡醒後經常不哭不鬧,喜歡東張西望,你跟Ta說話或逗Ta時,Ta還會給你展露出笑顏。

這說明寶寶比較獨立,適應能力較強,寶寶醒來後不哭鬧,喜歡東張西望,說明寶寶小腦袋正在轉動、喜歡分析、探索環境,這種寶寶長大後智商相對同齡人較高。

而對着你笑,說明寶寶更會調節自我情緒,這樣的寶寶往往情緒穩定,情商更高。

第二種:睡醒之後喜歡自己玩耍的寶寶

有一些寶寶睡醒後,即使沒看到媽媽在身邊,也不會哭鬧,而是放心踏實地自己玩耍,說明寶寶很有安全感,知道媽媽不會消失。

而喜歡自己玩耍的寶寶,一般都喜歡玩自己的小手,寶寶通過不停地練習控制自己的手,也爲以後用雙手操控各種物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促進了寶寶大腦的發育。

這種寶寶安全感足,情商高,比同齡寶寶協調性更強。

當然啦,如果寶寶醒來有哭鬧也是正常的一種現象。

這有可能是寶寶沒睡飽、尿了拉了,或者是寶寶想要抱抱了,所以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

所以寶寶醒來哭鬧,爸爸媽媽也不要煩躁和着急,可以看一下原因,寶寶解決困擾,滿足寶寶的需要。

有寶媽也有一個疑問,寶寶醒來後不哭不鬧,是跟Ta打招呼,還是不要干擾Ta呢?

蒙臺梭利曾說過,在生命的最初兩年,兒童具有一顆吸收力的心靈,具有自我學習的能力。

寶寶醒來後,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可具心靈吸收的環境。

在寶寶醒來一兩分鐘後,應該跟寶寶有個互動,不論是語言的刺激還是眼神的交流,都可以讓寶寶醒來得到更多的信息輸入。

比如,寶寶醒來一兩分鐘後,我們可以跟寶寶眼神對視,讓寶寶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讓寶寶熟悉家人的臉龐,讓寶寶不只認媽媽。

可以跟寶寶進行語言交流,告訴Ta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或將要做的事情,這可以讓寶寶熟悉家裡人的聲音和所處的環境,能讓寶寶更安心。

孩子的性格養成與後天環境有很大關係,想要養育出一個不愛哭鬧的寶寶,父母的養育方式很重要。

1.及時迴應寶寶的需要

一歲前的寶寶,父母及時滿足和迴應,不用擔心會慣壞寶寶,及時的滿足,如果暫時不能滿足,也要給予迴應,這會讓寶寶更願意去配合。

如果家長採用不迴應的方式,這不僅不會鍛鍊孩子,反而容易讓寶寶感到無助、沮喪。

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爲只能通過更劇烈的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變得更加急躁、愛哭鬧。

因此,有了寶寶後,家長應敏銳感知寶寶的需要,寶寶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下,也能更心安,從而更有勇氣面對不確定的環境。

2.培養寶寶規律的生活作息

寶寶一般會從出生2個月左右開始形成晝夜節律,4個月左右的寶寶就開始形成自己的作息規律了。

所謂規律的作息,就是寶寶每天的進食次數、進食時間、睡眠次數、睡眠時間以及活動遊戲的時間,都需要相對固定、穩定的模式。

良好的生活作息可以增強寶寶的安全感,減少寶寶哄睡的難度,增強寶寶自主入睡的能力,也能方便家長排查寶寶哭鬧的原因。

由於規律的作息也可以讓寶寶對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有預見性,增加了寶寶的安全感,讓寶寶知道接下來會做什麼,配合度自然會高很多了。

爸媽們一定要幫助寶寶持續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3.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寶寶3個月後,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有:

一是對陌生人的恐懼;

二是不能理解客體的永久性,認爲看不見媽媽,就是媽媽消失不存在了。

因此,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方式幫助寶寶緩解這種分離焦慮。

比如,在寶寶出生後,用一條毛巾給寶寶適當地包裹,讓寶寶感受到像在媽媽肚子裡一樣的被包圍感。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養育寶寶的環境不要太單一,爸爸媽媽可以帶寶寶多接觸外人,讓寶寶喜歡與人相處,不害怕人。

等寶寶再大一點,也可以跟寶寶做一些類似躲貓貓、消失遊戲,幫助寶寶體驗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從而減少對媽媽的依賴。

總之,對不會說話的寶寶來說,哭是寶寶的語言,也是他們表達自己需要的唯一方式,是正常的。

而不愛哭鬧的寶寶,大多是父母給予了寶寶更適合、良好的養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