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都更處長陳建華:理想城市以人爲本 纔有生活品質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陳建華以服務市民爲目標,希望打造一個以人爲本的理想生活城市。圖/主辦單位提供

提到都市更新處(以下簡稱「更新處」),多數人可能會覺得很無感,但是如果開始面對自己房屋維修、內外整建工程時,特別是老屋,可就與更新處息息相關。產生這樣的距離感主要原因是因爲「都市更新」這概念對一般人來說,太過專業,也因此,爲了讓民衆更容易與自己的居住空間、環境等相關議題產生連結,座落臺北市大直區的「都更解壓說概念館」就是非常生活化的空間,把專業轉化爲日常,讓民衆對於切身相關的議題不再覺得遙遠。

【其實人,纔是城市的主角】

九月初秋老虎發威,室外火辣辣,而「都更解壓說概念館」裡卻充滿綠意與活力,這個空間是臺北市更新處與民衆搭橋的生活化空間,而更新處處長陳建華有一股樸實的特質,他擅於將專業轉爲白話,談話時娓娓道來,有那麼片刻,彷彿在教授最實用的知識,再怎麼艱澀的政策文字到他的口中,就會變得口語化,與民衆距離可以再拉進一些。當市民有感時,進而精準地理解自身需求以及相關政策,這對於市民居住的權益、責任與福利等,將更有效率地找到對的方向求助並解決問題。

陳建華大學唸的是建築系,但他對城市空間規劃的興趣高於建築本身,因此決定赴美攻讀都市計劃,在他取得賓州大學都市與區域規劃研究所碩士後,便返國進入政府部門服務。從學院的理論到公部門的政策規劃並落實執行,這個過程讓陳建華體認到,都市計劃看似針對空間與建物,但是真正的核心是人,以人的使用爲目的。透由公部門的角色,他不斷思考,人會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環境,或是,怎樣的環境對人的生活方式最好,又或是,每個片刻,在這環境中的人,其感受爲何?

「行、住、坐、臥間,你的感受是什麼?一個良好的空間環境,會讓人樂在生活,因此我覺得生活纔是都市計劃最被需要看重的部分。」陳建華說。

陳建華談話溫文儒雅、細膩周延,很能感受到他在工作上的務實與踏實,不疾不徐、一步一腳印。他光是在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就歷練了十多年,之後轉任至建管處、更新處,在基層打下了非常厚實的基礎。在這些單位歷練後,仍屬都市發展局的都市設計對他的影響最深遠,那是他任職最久的單位,也是剛留學歸國、滿腔熱血投入職場最熱情的歲月,更是奠定他的工作態度與精神的重要階段。

在都市設計科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案子是2000年總統府廣場的競圖。競圖,對於設計從業人員來說,是最好的展現途徑,參與此案的陳建華與來自國內外大師級的建築師、學者交流,這些都讓當年的陳建華累積很珍貴的經驗,在短時間內以一個大型標案看見世界上好手雲集,「這個案子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也是讓我繼續在公職服務到現在的主要原因。」他從中深刻體會到城市空間的規劃和設計能夠爲居民和遊客帶來更好的環境和體驗。

重視人與空間關係的陳建華,認爲衡量一座城市的生活品質,須回到其便利性與舒適性,唯有回到這些與人息息相關的切身之感,城市的文化才能被堆疊出來;再者,城市是由許多人共同形塑出來的樣貌,因此會有不同的聲音、意見,這自然也會形成城市豐富有機的結構。人會變,城市也會不斷成長與發展。

「爲什麼臺北市以前的房子巷道狹小?老房子爲什麼是四、五層樓?」陳建華表示,這些都與人、與生活、與時間進展有關,而城市的成長需要長期累積才能看到其生命力,人,則永遠是主角。

【事件帶來轉機,用補助套餐協助市民看見房屋整體性】

正因爲人是主角,對於老城、老屋來說,事件往往也是一個發展的轉折點,也是契機。2023年光是7月一整個月,從北到南,就發生好幾起老屋外牆掉落的意外,包括臺北市環河南路36年的力霸別墅整個花臺掉落、士林40年老屋磁磚剝落、高雄岡山28年大樓被強風吹下磁磚雨。這些意外接二連三發生,是憾事,但陳建華看到事件背後更深的意義,因爲這正是提醒着城市中的所有居民開始要由室內看向室外,甚而藉此讓社會整體重視建物外觀以及安全問題。

「我常被人家質問,爲什麼很多屋子外觀又老又舊,政府都不處理?」陳建華略帶感嘆地說,私人建物的管理與維護是建物所有權人的責任,以法律來說,政府無法強行要求,而臺灣人的價值觀是偏重室內,門窗一關,沒有幾個人會在乎室外光景,建物外觀通常不會被居民放在心上,畢竟,錢花在牆裡,直接看得見,花在牆外,不容易感受到。因此,當這些外牆磁磚此起彼落,就像是不斷提醒大家:要重視內外環境的一體性。

整個老屋的更新層面與幅度,範圍很大、業務也龐雜,臺北市更新處爲了鼓勵民衆修繕自己的房屋,規劃了A、B、C三種補助套餐計劃,套餐A是都更整維補助,項目包括增設電梯、立面修繕與結構補強,套餐B是簡易電梯補助,套餐C是老屋修繕補助,包括立面修繕與結構補強。根據更新處數據資料顯示,包括含套餐A、B、C與整宅檢修,從民國95年至112年整建維護補助預算的撥款數達265,729,743元,執行率從一開始的兩成,到後來都可以有八成,甚至更高。

陳建華認爲,修繕補助套餐的執行比例可以更高,只因爲不少民衆期待的「更新」是整個老屋打掉重來,更希望一坪換一坪,這樣的期待在實務上是很難達的標準,但就像教育,潛移默化需要時間,都更處推出這三組套餐的補助,能有效協助民衆以更便利自己的方式修繕住屋。

【小小的改善設施,帶來大大的幸福生活】

陳建華指出,臺北市約有70%以上都算是舊公寓,他舉了一個增設電梯的例子。一對老夫妻在臺北市吉林路上的老公寓住了很多年,老夫妻多年來每天都會出門散步、下樓跟鄰居閒聊,但是隨着腿越來越不方便,上下樓梯變困難了,他們的生活因此被打亂。後來他們想要增設電梯,而更新處也派建築師去了解現場,幫助老夫妻來跟更新處申請電梯補助,恢復到往日的生活節奏。陳建華說,除了老人,也有新婚夫妻生了小孩之後、需要推嬰兒車,這時才感受到電梯很重要,因此當民衆實際上碰到困難時,有政府部門的資源可以運用、補助,來增加設施,老的、小的、青壯年都獲得好處,皆大歡喜。

陳建華說,多數居住在老屋的民衆都期待屋子重建,但重建是大工程,相對會花較長的時間,等待的過程,老屋狀況持續下滑,但是,很多生活上迫切需要的設施,像是電梯、結構補強、老屋修繕等,都是可以透過整建維護讓生活環境馬上獲得改善。

陳建華以公僕自居,強調政府以服務爲主,因此鼓勵市民遇到老屋整建的任何狀況,都可以打電話到更新處,更新處會有專人聆聽市民的問題,必要的時候,更新處還有整建維護的輔導團到現場爲市民說明。

「非常鼓勵民衆打電話到更新處來,基本上都會得到相對應的迴應跟服務!」陳建華溫和地宣導着,背後是因着一份理想城市的藍圖,希望以人爲本,在空間裡可以有多元的展現,讓人人都能有立足之地、樂居於此,城市的人文素質與生活品質自然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