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鯉魚還難吃?釣魚佬眼中最難吃的5種淡水魚,白給都不要!

原以爲鯉魚已經夠難吃了,沒想到還有比它更難吃的魚,釣魚佬們都不稀罕,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

1、清道夫魚

很多釣魚佬釣到了清道夫首先想的不是找個鍋把它燉了,而是找個地挖個坑把它埋了。

“清道夫”這個聽起來似乎有些令人避之不及的名字,時常讓人聯想到陰暗潮溼的下水道。然而,儘管它有着這樣的“威名”,清道夫魚其實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生物。

清道夫魚是一種雜食性魚類,以其強大的覓食能力而著稱。它們不僅吸食底棲動物,更是水底垃圾的天然清潔工。原產於南美洲的它們,所到之處總能保持水體的相對清潔。

這並非巧合,而是得益於清道夫魚那如同吸塵器般的巨大口脣。它們能夠輕鬆將水體中的髒污一一吞噬,爲水環境帶來一份寧靜與明淨。因此,它們得名“清道夫”,成爲了魚界中不可或缺的清潔工。

然而,儘管清道夫魚體型龐大、肉質鬆軟且價格相對低廉,但由於其生活環境特殊,肉質中往往帶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腥臭,這也使得許多有着“潔癖”的人們對其敬而遠之。但無論如何,清道夫魚都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默默地爲水環境的清潔與平衡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2、羅非魚

羅非魚常被釣魚愛好者們戲稱爲“非洲鯽魚”,其體態側扁而寬大,頭部略顯小巧,全身鱗片緊密如甲,在水中游動時,身上會呈現出獨特的黃褐色或棕灰色。

羅非魚種羣基數龐大,它在市場上的價格相對親民,這主要得益於它強大的生存能力,使得它在野外的蹤跡遍佈各地。

對於許多釣魚愛好者來說,羅非魚似乎並不那麼受歡迎,這其中的原因,與羅非魚的生活習性有關。

羅非魚對生活環境並不挑剔,臭水溝、污染嚴重的河流,這些被人類視爲“垃圾”的地方,卻是它們覓食的天堂。這種喜歡鑽入“垃圾桶”的行爲,導致很多羅非魚有股土腥氣。

羅非魚的肉質相對細膩,刺也較少,吃起來頗爲方便,不過在釣魚佬的心中,它的地位比不上鯽魚,沒有鯽魚味道鮮,靠近海邊的鹹水羅非要稍好一些。

3、埃及鬍子鮎

這種魚源自遙遠的非洲尼羅河流域,其外表別具一格,渾身光滑,體色青黑如墨,嘴巴寬大扁平,幾縷長鬚懸掛於扁平的大頭前方,猶如一位滄桑的老頭。

儘管埃及鬍子鮎的頭部寬闊,但其身體卻粗壯如人類腕口,顯得異常肥碩,看起來肉好像很多,但是沒有人喜歡吃它。

原因在於其肉質散發着一種難以言喻的腥臭,那種混合着腐殖質的“腐敗味”令人避之不及。品嚐起來,好像在吃河渠淤底的淤泥,令人難以下嚥,放多少大蔥生薑都壓不住味。

4、鰱魚

鰱魚,這種體型較大的淡水魚常年在水中游動,其肉質因此變得筋道而有嚼勁。在市場上,鰱魚的價格親民實惠,理應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有些消費者卻對鰱魚評價不高,這究竟是爲何呢?

原來,鰱魚雖然外表看似完美,體型健碩且愛乾淨,但其肉質卻隱藏着不少“隱患”。鰱魚的肉中魚刺極多,且這些魚刺大多細密,難以挑出。在享用鰱魚時,消費者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魚刺卡住。另外,鰱魚肉永遠也做不到嫩滑,不論怎麼做結果都是粉柴粉柴的,魚肉脂肪含量太少了。

5、鯝魚

這也是被釣魚佬避之不及的魚種,與其他幾種魚一樣,鯝魚喜歡深潛於水底的暗處,與河底的污泥爲伍,過着與世無爭的生活。它們主要以河底的植物碎屑和腐殖質爲食物,偶爾也嚐嚐人類遺留的垃圾,是我國原生的“清道夫”。

在某些地方鯝魚也被稱爲“老鼠魚”,因爲嘴巴跟老鼠一樣,讓人過目難忘,在吃東西的時候,它們會用嘴颳去青苔和鮮草。

因爲吃的不好,所以鯝魚的肉也不怎麼樣。

對於生活在水裡的魚,大家可以記住以下幾條,吃肉的魚要比吃素的魚味道好。內河的名貴魚種如鰲花魚、黃顙(sǎng)魚、這些都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即便是在淤泥裡生存的黑魚,因爲吃肉的也要比吃草的魚味道好。

還有就是,生活在鹹水的魚要比淡水魚的品質高。帶有洄游性的魚,比如說白鱔、三文魚、各種鱘魚,它們的味道是魚類中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