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民間設碳交易平臺 張子敬:避免炒作

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碳交易平臺不適合由民間自行設立,以避免淪爲炒作工具。圖爲國發會30日召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說明會。(鄭任南攝)

國發會昨公佈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產業界相當關心碳費、碳交易等問題;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碳費徵收原則是「由大到小」,先對大企業課徵碳費,且碳費徵收將寫入現行《溫管法》中,修正後爲《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4月底送立院審查。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現階段只徵碳費,暫不收碳稅;至於碳交易平臺,張子敬認爲,不適合由民間自行設立,以避免新的交易機制成立之初,用金融商品形式推動,淪爲炒作工具。

張子敬表示,《氣候變遷因應法》內容包括國家長期減量目標修正爲2050年達淨零排放、因應企業碳盤查及查驗需求,以及因應國際碳關稅趨勢,推動碳費與碳交易。中小企業不用急着去買海外碳權,跨國企業比較需要;未來會保留一部分彈性,若國內買不到,有國際供應鏈的要求,容許用國外的來抵換。

依據這項淨零轉型路徑,政府將協助製造業、商業及建築部門由低碳邁向零碳,其中製造部門循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及循環經濟三大面向,採取設備汰舊換新、數位化節能、氫氣技術開發、擴大使用天然氣、碳捕集封存等11項措施,給予企業淨零轉型的協助。

依規畫製造業能源轉換部分,2025~2030年政府將會鼓勵企業實踐RE100的目標,讓企業總用電量裡有15%是綠電,而2030~2050年則鼓勵企業擴大使用綠電;一般鍋爐也希望使用天然氣,2030年推動汽電鍋爐使用天然氣,最終採天然氣搭配碳捕集封存,及碳中和天然氣。

商業部門,2050年將引導能源大用戶30%使用綠電,全面導入淨零排放技術,智慧化維運及管理,也會讓既有建築有六成符合「綠建築」的外殼隔熱效果。另爲降低建築部門排碳,將循減碳技術,讓2050年100%新建物及逾85%建築物爲近零碳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