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疫情、GFC稅收衝擊 平緩所得差距成新課題

百年大疫COVID-19對各國帶來健康、經濟等危機,各國政府在財政面祭出多項暫時性地延繳或減稅措施,雖對當時的稅課收入造成直接性衝擊,但尚不致造成永續性的稅損,且隨延繳稅額入帳,後續年度稅收反而有較大幅回升(OECD國家2021年含社會保障繳款SSC之總稅收+13.4%),我國亦然,爲避免前波疫情干擾分析結果,故以2020年爲COVID-19對我衝擊之分析年,臺灣2020年總稅收(不含SSC)年減2.9%(含SSC -1.7%),但隔年隨主要稅目遞延款入庫,以及各項振興經濟方案發酵之挹注,總稅收隨即大幅翻升19.8%(含SSC+15.8%)。

我國施行之稅務相關措施,政府自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陸續推出多項刺激經濟、資金紓困以及防疫物資管制等政策,而爲協助受影響致營收減少或居家隔離者度過難關,亦推出不少稅務措施。

在經濟表現方面,疫情初期由於國內防疫得宜、遠距商機興起帶動出口,併發行消費券以振興經濟,故2020年我國GDP得以維持正成長3.39%(衝擊最劇的第2季仍有0.62%),迥異於2009年GFC(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下降1.61%,爲民國41年有統計以來最大衰退幅度,此爲我國有別於OECD國家(2020年-4.6%、2009年-3.4%)之處。

經濟正向成長固然可以挹注稅收,但因採行部分減稅及延分期繳稅措施影響,致2020年不同稅目之實徵狀況歧異甚大,並遞延反映至2021年。例如,營所稅由於受疫情影響之營利事業可申請延/分期繳納或免辦暫繳,致2020年減26.4%(近18年最劇),爲各稅目降幅最大;隔年則因暫繳稅款回補入帳,且上市櫃公司獲利成長,自谷底大幅回升47.1%。證交稅2020年因低利率環境、疫情期間遠距需求及海運塞港、缺櫃,帶動半導體、航運等類股交易熱絡,證交稅創歷史新高,且大增65.2%;2021年稅額續創高點,再增82.8%。娛樂稅由於KTV、電影等國內休閒消費受疫情直接衝擊,加上多數縣市推出減徵措施,致2020年有10個月的稅額衰退,整年減9.1%;2021年更因防疫措施致娛樂場所禁止開放,全年年減32.3%,爲民國63年有統計資料以來最大減幅。

並計後,2020年總稅收年減2.9%,爲2009年後時隔11年再陷低潮,2021年自低點揚升19.8%,外加社會保障繳款(SSC)後,兩年變動率各爲-1.7%、15.8%。

COVID-19與全球金融危機(GFC)對我國衝擊之比較,在GFC時期,企業營運獲利及個人所得收入自前(2008年)年下半年即開始受到衝擊,綜所稅復因調整課稅級距及扣除額影響,2009年連同營所稅減幅皆逾2成,而第3大稅的營業稅因金融業受創甚深,亦減10.3%,遂拖累整體稅收(含SSC)減少7.7%,遠大於COVID-19時期的-1.7%,與OECD國家之受創態樣相仿。

疫情與GFC相比,對稅收佔GDP比率影響互有差異,兩個時期的整體稅收(含SSC)佔GDP比率皆年減1.2個百分點,但內涵並不相同,GFC時期,名目GDP與總稅收均減,但後者降幅更深,2020年COVID-19時期,稅收雖減少,但名目GDP上升。主要稅目中,營所稅、綜所稅、營業稅等佔GDP比率皆下降,證交稅上升,2020年貨物稅佔GDP比率呈下降,2009年則呈上升;兩次危機對我稅目佔GDP比率所造成的影響,與OECD國家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