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誠又賭對了?短短4集卻反轉3次,口碑飆升打了多少資方的臉

前兩天,Sir被一則消息笑傻了:

陳思誠與維倫紐瓦對談。

活動上,牛蛙談到他對陳思誠的印象,然後說,“我還沒看過陳思誠的電影,但很多人跟我說過你的電影,我回家就看。”

也許不過是場面話。

可陳思誠卻連忙回答:“也不用都看”。

哈?

Sir見過不少謙虛的、高傲的、自戀的導演。

倒沒見過這麼自嘲的。

說起來,陳思誠的電影,向來是爭議頗大的,以至於票房越成功,在影迷圈裡就越“不受待見”,比如《消失的她》,以及《唐人街探案3》,三四十億的票房換來的,也只有豆瓣及格分上下的評價。

想必如果牛蛙真的挑那些“著名”的電影看。

也會一臉懵吧。

但。

有意思的是,不管我們對他的評價怎樣,上一部是好是壞,只要陳思誠的電影出了,總會有不少人趨之若鶩地去看。

就像《唐探》系列。

電影版《唐人街探案3》都5.3分了,網劇版上線之後,依然獲得了不小的關注。

爲什麼?

Sir今天,就藉由這部剛剛收官的網劇,聊聊“唐探”IP這一次的顛覆與嘗試。

以及相伴的得與失:

唐人街探案2

01

《唐探》變了?

先聊一下對這部劇的觀感,老實說,Sir的第一印象,其實並不滿意。

網劇版《唐探》的特色是什麼?

兩個字:“詭”與“密”。

“詭”,是氣氛更加成人化。

就像第一部裡,那些凌晨時分離奇的監控,佛像低首,美豔婦人房間突然出現的血痕……無時無刻不在渲染着一種詭譎的氣息。

這樣的詭譎在當下少見。

所以Sir至今仍然記得,青年偵探林默(邱澤 飾)腦洞中,天台和被害者的那場“曼陀羅之舞”妖異非常。

這讓觀衆耳目一新。

而“密”,既指精心打造的密室詭計、也指小型而嚴密的故事線索處理。

這也是觀衆最期待的地方。

所以電影感強的硬漢偵探故事+吸粉無數的蛇蠍女子IVY(張鈞甯 飾),也讓《唐探》網劇的前半段,頗有“黑色電影”的色彩。

是的。

推理內容的迴歸,是《唐探》網劇在幾部電影之後,依然讓新系列人物立住的根本。

但可惜的是。

當我們打開《唐探2》,尤其是前兩個故事時會發現,彷彿側重點悄然改變了:

推理戲比重讓位給了ip類型開發的新風格嘗試。

什麼意思?

看完劇的朋友們肯定有一個很大的感受:本次《唐探2》的林默篇,更加深了“詭”的風格塑造,像一出聲畫拉滿的舞臺劇。

聽覺上,它具有快節奏的“鑼鼓點”式音效,爲每個元素的登場起勢——第一案精神病院探險,開頭5分鐘,就交代完委託人失蹤、林默混進病院、詭異病人層出不窮。

視覺上,《唐探2》網劇大範圍使用了中景,重環境置景,常有對稱構圖。高飽和色調增強了劇集的“漫畫感”。

整體效果,也更像一出大型的《唐人街·逃出詭異病院》的第一視角解謎RPG。

鋼琴房、後山、重症區、心理醫生診療室,副本一個個地刷。

支線任務【帶回一截亂葬崗的小指】【帶重要NPC櫻花逃離】也一項項地做。

這樣的設計其實是在加強“詭”的渲染。

而與之相對。

“密”的成分,也就被減弱了。

比如說,爲了渲染氛圍的詭異,編導不得不把人物動機擺到了次要的位置,以至於你看這個故事時總有一種錯覺:

“林默怎麼總在闖禍”?

甚至於當秘境探險的動作戲成爲主菜,推理反而成爲了說故事式的信息描述時,故事完結,人們不免疑惑:

“怎麼這麼好猜?”

雖然林默篇的導演也解釋過,之前也有猶豫過要不要來個180度大轉折,但還是採取了更有理念對壘的謎底設置。

但觀衆卻不能接受。

而這。

也是這一部的《唐探2》在前8集都飽受詬病,以至於許多人沒耐心看到最後的最主要原因。

但。

Sir沒有想到的是,後兩個故事,卻呈現出了另一種氣質。

沒錯。

這次的《唐探2》是一分爲二的,前8集講了兩個故事,以林默爲重心,而後8集的兩個故事,主角卻換成了KIKO:

Crimaster排行榜第五的黑客少女。

按道理講,這是一個很難發揮的角色。

畢竟網絡世界和現實不同。

KIKO所擅長的,也只是竊取、尋找之類的電腦技術,與我們期待的“推理”二字相去甚遠。

可是。

最終呈現的效果卻是,無論是遊樂園案還是快捷支付大廠案,在場景變得日常的同時,推理詭計的設計也迴歸了本格。

簡單來說。

它們都在一開頭有核心詭計的線索鋪陳,也都能夠在最後一集掀開引線。這增加了不少的觀賞性和猜謎樂趣。

而且,也沒有放棄唐探最明顯的優點——想象力視覺展示。

劇集中,有大量貼合KIKO黑客身份的畫面表達:

與防火牆鬥法變成了一場數字化“跑酷”;

進入受害者屋內輾轉騰挪地進行空間重組,來將記憶探索可視化;

高中生的社交網絡具象化成人物的“外衣”;

還有數次增加流暢觀感的現實、虛擬時空轉換。

再加上新出場人物的刻畫:

比如新出場的正直警官和對KIKO口嫌體正直的官方助手Tina,在劇中見縫插針做一些可愛的人設細節。

其他的重要角色,榮梓杉在“壞小孩”的戲路上,大膽做到了更成人化的表達。

都讓這個故事豐滿許多。

而不同於林默線,林默和IVY愛慾真假分辨不清的誘惑感,KIKO和前任歐陽的對峙,更呈現出了複雜性。

他們不但是理念上的交鋒。

又因爲觸發情感上互爲獵物的小陷阱而翻盤,再加上離別時的坦然與張望恰到好處。

這都讓觀衆對最後一案的評價上升。

所以總的來說。

與第一部高開低走的趨勢截然相反,這一部,是完完全全的“低開”,到了最後才拉回觀衆的好感。

那麼問題來了:

爲什麼會發生這樣“離奇”的狀況?

02

陳思誠的選擇

當然和陳思誠有關。

去年,《消失的她》證明了陳思誠電影的一種策略轉向,即catch時代的熱點。

這部網劇《唐探2》,也採取了同樣的方式。

和原先玩轉密室的本格派推理相比,這次,開始走向了社會派的核心賣點。

畢竟本格推理只能引發小衆狂歡,引起大衆情緒共鳴纔是“成功”的基礎。

其中也可以看出主創在舞臺化造境的同時,也想讓人物及背後的社會意涵,有更真實的落地感。

比如第一案。

精神病院是某種屬於邊緣人的隱喻,當不穩定的自我時刻出現在危險的外界中時,又怎麼能證明,外面不是一個更大的精神病院呢?

而第二個案件講述了邪教組織對當下無望情緒的心靈按摩,而且塞入了大量的衝突型熱點:

階級貧困看病難;老無所依的代際矛盾;家庭主婦被出軌;東亞父親的沉默與誤解;宅男沉迷女主播……

Sir一直記得一個動人的細節:

老無所依患有腦癌的婆婆只能把心靈寄託於邪教,參與邪教殺人儀式之後,她逃到一座廢棄的遊樂園,在摩天輪裡湊合一夜。

每開一次手電筒,都幻想着看見女兒和外孫女的臉。

這一明一暗,既像老人殘損的生命,也像最後那根名爲“希望”的脆弱蜘蛛絲。

第三案《遊樂園》關注的是性別議題。

它用了一個與愛潑斯坦蘿莉島事件相似的故事,講強權對少女的性剝削。

故事開篇,就有浮誇男警官對女受害者的一些不友好言論,被正直警官制止的戲份:

女性被凝視剝削滲透到事件的每個角落,無論是兇手還是警方,是上流階層還是底層互害。

第四案《黃金城》也充斥着陷入貸款和金錢危機的普通人。

幾乎就是我們現實的復刻。

由此也可以明顯看到《唐探2》的敘事趨向:那些幾乎有“超能力”加成的主角偵探們更加接地氣了。

而這。

卻也是很多人乍看下去,不容易接受的原因之一。

比如說。

很多觀衆疑惑:前兩案的林默是不是OOC了,原先的野性沉穩去哪兒了?怎麼每次進入這些私密組織都莽得不行?

是的,正如前面所說,一方面是因爲人物動機爲劇情衝突做了犧牲。

但另一方面。

我們其實也發現,無論是精神病院還是邪教,都是對林默潛意識陰影的一種復現。

他也會反覆還原成那個幼時躲在衣櫃裡目睹父母被殺的小男孩。

簡而言之:

這次的網劇裡,更多地是展現他像普通人那樣的無助與驚恐。

而林默也像精神病院的大多數人,逃不開牢籠式的強權,爲他們定下的“瘋子”標籤。

至於哥特系濃妝的KIKO。

這一次也是採取了同樣的人物塑造方式,她卸下了“營業打扮”,變作生活中的酷颯少女。

比如說,我們會知道更多KIKO的日常:

她原名王勝男,抱怨老媽囉嗦,思念過世的姐姐,打工只是爲了湊錢支付搬家房租(這價位不愧是香港呢)。

而最後一幕。

她也可以化身成日常可見的包子頭糖水店小妹,和家人朋友聽完刑警大叔的彈唱。

這讓這些“英雄”們站在了地面上。

所以你看。

這些改變其實都是有着一定的指向,是劇集爲了增強現實感,與當下發生連接而選擇的策略。

不再侷限於空中樓閣的謎團裡。

以便讓你我都能真實地感同身受。

但。

可惜的是,想法雖好,就最終呈現的效果來說,卻時常差強人意。

一個例子:邪教。

在《唐探2》中,有一個關於邪教的故事,說的是邪教用藥物催眠控制了教衆,使得那些本就悲慘的教衆再一次淪爲邪教斂財的工具。

這與《周處除三害》有着異曲同工的地方。

但問題是。

你如果真的將它和《周處》比較起來又會疑惑:

劇裡的設置是不是太表面了?

看一個細節。

劇中帶來“藥物控制”方法的阿信入教會的時間只有兩年,而這個靜心會,教主控制教衆的時間卻已經六年了,那麼,在藥物帶來之前,這個教主是怎麼控制教衆的呢?

完全沒提。

Sir覺得這樣的問題陳思誠團隊不可能沒有考慮,畢竟他的團隊裡有專業寫推理的編劇。

所以結果只能是。

也許是他們拍了最終沒通過,也許是礙於現狀,不得不放棄了。

畢竟。

和《周處》的批片不同,我們的現狀是,既無法講述真正本土文化的宗教故事,也不能讓主角人物有過激行爲。

只能讓邪教的塑造缺位。

也正是如此。

你會看到大量情節的跳躍、時長上的大幅度刪減、以及一些口型對不上的情況。

最終。

我們只是看到了多種社會底層情緒,被強行收束在一個架空的邪教組織裡。

這樣的結果的確遺憾。

也是涉及社會問題的劇集,所普遍面臨的狀況。

但Sir覺得。

相比於這些,“唐探”宇宙的另一問題則更加關鍵,即如何平衡商業化和表達深度,在情懷向和創新性中,該走向何方?

03

“唐探”還能走多久

陳思誠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最穩定且一直賺錢的,才叫電影,而不是隻賣一兩週、一兩個月就見生死的那種。”

這句話的背景是10年前,當時他被派去好萊塢學習,看到了夢工廠的《凌霄飛車》居然那麼賺錢時所發出的感悟。

也正是在這10年裡。

他投身大銀幕,試圖打造一系列“穩定”的IP,比如《北愛》系列,《誤殺》系列,最終,靠着《唐人街探案》這樣在國產推理領域長紅的IP,賺了個盆滿鉢滿。

而《唐探》的重點。也正是在於開創了喜劇+動作+推理+愛情的類型雜糅模式。

“豐富”而“穩定”。

這樣的做法並沒有錯,畢竟對於大衆娛樂來說,“雅俗共賞”永遠是一個至高目標。

可惜的是。

當類型越來越“豐富”,作品的“穩定”性也很難保持在原先的預期水準。

而爲了更大的觀衆羣,對本該精雕細琢的“推理”進行的各種取捨,也造成了唐探系列如今口碑不一的現狀。

於是你可以看到。

三部電影下來,推理含量遞減,觀衆爭議聲量擴大,而票房卻是一部比一部多。

是的。

我們當然承認陳思誠的選擇擴大了《唐探》這個IP的受衆面,把本來是個小衆範疇的東西,推到了大衆的面前。

這是他的能力。

也是這些年,國內難得的純原創IP的成功。

但與此同時。

Sir也不免去想,這條路,是否越走越遠了?

舉例來說。

爲什麼網友會對《唐探》系列有這麼大爭議?一個IP,如果不合心意了咱不看不就完了嗎?爲什麼還要一邊失望,一邊繼續看下去?

可能恰恰是因爲。

他們對“唐探”宇宙的搭建,還是有期待的。

怎麼說?

其實一開始,“唐探”帶來的是一種新,一種區別於往日探案題材的浪漫主義、青少年色彩。

它不像大部分舊式刑偵劇,它跳到了泰國的土地,讓初出茅廬的小偵探用自己的性格縱深來俯瞰全局。

因此,也具備有一定的想象力創造。

也許看起來會有些許“中二”,但也能發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聲音:

比如這次網劇第四案《黃金城》到最後,有一番少年人是否要瓜分支付大平臺來“劫富濟貧”,讓所有人財富均等的選擇。

沒錯,是幼稚,但也大膽。

這一點點議題的開拓,讓大家認爲最後一案是本季最佳。

是的。

對於一直追着這個系列,至今沒有放棄的觀衆來說,我們對《唐探》的期待就是它能夠夢迴最初,找回當初那種想要打造的青少年重新定義人性、正義的偵探宇宙野心。

我們仍舊期待着,這些臨淵而立的偵探們,迴歸那些讓粉絲激動的瞬間:

張子楓的一笑驚魂。

肖央的靈魂質問。

林默的嗅覺爆炸“大招”。

以及秦風在記憶宮殿中徒手調整紐約市建築的篤定。

有可能嗎?

說到這裡,Sir想到了一則“舊聞”:

2023年4月,陳思誠在活動上宣佈,接下來的作品不是大家所認爲的《唐探》續集,而是前史,《唐人街探案1900》。

他說,他想了好久都沒想明白這個系列該怎麼走,索性回到一百年前,前往那個時候的唐人街,看看會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大手筆。

更像是一次新嘗試。

因爲可以看得出來,陳思誠似乎再也不想再重複《唐探》電影的固定人設、劇情模式和合家歡調性了。

就和這次網劇一樣。

他還是想找到這個IP不同的可能性。

當然。

結果如何我們誰也無法預知,甚至於連陳思誠自己都無法確定接下來的這一步,會走成什麼樣子。

但至少。

我們還是看到了一點“迴歸文本”的希望。

畢竟他此刻想的不是在已有成功的基礎上收割更多的票房,而是試圖重新把這個系列做起來,回到最初的水準。

Sir不知道離這一天還需要多久。

但就像這次網劇的一個情節。

劉昊然客串的秦風和KIKO告別,不知何日再相見。

這似乎埋下了《唐探4》的引子。

少年看着少女的雙馬尾消失在日本街道的車流中,漸行漸遠。

想着他們的上一次交匯。

他問她:“什麼時候有時間了,去北京看看。”

她毫不猶豫地回答,“立刻有。”

Sir也希望。

我們與《唐探》最初模樣的重逢之日,也不會太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就是塗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