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全球高級戰略顧問陳鵬:“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 不是中國特有現象

4月13日,晨星(中國)在廣州舉行2024年度投資峰會,晨星全球高級戰略顧問陳鵬在會議上表示,晨星見證了中國公募基金市場的成長髮展,晨星在中國的業務很好理解,大概是四部分:一是數據,最底層的數據;二是底層數據上的工具;三是工具上面的投研;四是最上面的資產管理、組合管理等。

陳鵬介紹,今年是晨星成立40週年,目前覆蓋全球38萬個不同的基金份額,中國是全球基金第二大市場,不能算上盧森堡和愛爾蘭,因爲他們是跨境的市場,美國是第一大市場,全球有145位獨立分析師,全球市佔率第一。股票覆蓋58000家,非上市公司數量更多,非上市公司裡晨星排名第一,債券排名第四,ESG可持續發展方面晨星排名全球第一。

說到個人投資者,特別是基金,陳鵬表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數據顯示,中國投資者行爲損益大概損失29%,澳大利亞比較成熟的市場7%,香港41%,愛爾蘭盧森堡跨境市場大概在20%左右,新加坡37%,英國7%,美國大概20%多。當基金跟散戶互動時有很大的缺失,而且這是全球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歸根到底就是“投資者永遠在尋找好的點子”因爲投資者行爲上的偏差造成了他的收益比底層的投資工具收益低。

造成投資者最大的差距實際上就是高買低賣,特別是高買,這個在中國市場尤其顯著,這是某隻基金,基金業績增長、基金業績變得非常好的時候,大量的資金涌入,買在了高點,整體的體驗變得很差。

最後一個是中國基金市場上的費率,整體上偏高一點,去年中國證監會主動出手進行調節,而中國基金業管理規模達到30萬億人民幣。反觀美國基金市場,完全市場化的歷程,基金費率一直往下走,不管是主動權益、主動債券還是最近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指數ETF,費率都是向下走,費率低了當然投資者的體驗基本上就會好一些了。

晨星作爲獨立第三方機構,在市場上第一個推出所有綜合費率的算法和展示,投資者瞭解自己持有基金的成本,有助於長期收益,提升持有體驗;而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有,獲悉潛藏在隱性費率中的利益衝突,比如,爲什麼有些基金表現並不算拔尖卻能夠得到銷售機構的力推,進而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除了關注基礎費率以外,陳鵬還介紹中國基金銷售的模式是時候要改變了,原來的模式是以產品銷售爲中心,有了基金產品,付給銷售佣金、分管理費最後到消費者,實際上這種模式要顛倒過來,投資者在最上面,投資顧問爲投資人服務,最後來配置基金產品,買方投顧也是這樣往前推動,這樣能實現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