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賴清德的選情困境

民進黨主席、現任副總統、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資料照片)

臺灣將於2024年1月13日舉行大選,執政的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業已展開競選活動,第三大黨民衆黨由黨主席柯文哲登記初選,國民黨則決定徵召新北市市長侯友宜披掛戰袍。這次選舉是在美中大兩岸關係以及陸臺小兩岸關係空前對立的背景下舉行,選舉結果將對世局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受世人關注程度甚於前七次大選,其主題則攸關戰爭與和平的選擇。

而一貫自我標識爲「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之選情動向成爲此次大選的「最不穩定因素」,譬如同屬民進黨陣營的前副領導人呂秀蓮於賴獲得黨內提名時對其之建言,希望他不要停留在過去「蔡規賴隨」而遵循舊的政見,應該放眼未來認真思考如何帶領檯灣的使命,即是其對賴一路搖擺不明的說法缺乏信賴。儘管賴竭力淡化自己的獨派色彩,但亦因其臺獨基因和反覆的立場,使得各界對他更難信任。此種搖擺不定,業已構成了賴的選情困境,見之賴選情近期的「民調天花板」,也表徵於賴本人的「戰術投機」會「戰略短視」,而究其根源,或有觀點歸於其人格特質的不穩定;但從理性視角言之,於一開始便選定了不可能實現之理念目標,賴之困境則當是現實約束下的必然註定。

臺灣是選舉社會,各類選舉民調品相繁多層出不窮,以致魚龍混雜,參考價值則莫衷一是。誠似廈門大學劉國深教授指出,如同影響股市漲跌的信息因素有消息面和基本面之分,攸關兩岸關係進程與臺灣政治生態的信息要素亦既有戰術性、消息面因素(變量),也有結構面、基本面因素(常量),各類諸如新聞媒體民調之報導層出不窮、波譎雲詭、起伏不斷,於網路時代之輿情發展中更被推波助瀾,使得社會大衆通常難以將不斷變化的各種變量與相對穩定的常量進行綜合分析。

而民調數據亦具有過濾選擇之必要,區分反映常量之數據與表徵變量之信息,以前者見證的結構面、基本面因素作爲思考研判的中心。臺灣當下的民調主流以侯柯賴「三腳督」場景作爲對比情境,各類數據更新隨選舉輿情日新月異,或因事因時因人因行,乃至因一言而變動不居,筆者則選取5月4日「美麗島電子報」公佈的民調以論:該結果顯示,賴清德支持率爲35.4%,侯友宜26%,柯文哲爲22%。郭正亮分析該數據或爲賴民調之「天花板」,因爲賴已經早早確立綠營候選人地位,各種選舉活動穩步展開,侯則尚未獲得國民黨正式提名時陷於新北市議會質詢,而柯亦草草登記未深入到走基層即所謂「陸戰」階段,可以說時逢非綠陣營輿情最弱之時而爲賴之「天花板」;事件的發展亦證明35%構成了賴的「常量」,22%與26%則構成柯侯的「變量」,而非綠陣營下架民進黨或如中評社指出唯需做好一道藍白整合之「數學題」;而國民黨最後時刻整合柯文哲的概率並不低,或許超過5成,即使柯當下確定領表登記,到選前一兩個月時也必然會視形勢做出最優選擇。而唯有等待非綠陣營的分裂或犯錯方有勝選之可能,是爲被深綠裹挾之賴的選情困境所在。

賴的選情困境亦表徵於其「戰術投機」,即「爲了執政權,可以髮夾彎」。諸如核能議題上,賴曾於2019年在廢核大遊行支持「核電歸零」,在2021年四大公投時亦批評覈四廠是不能重啓的老爺車,而今正值選戰起跑時刻,代表民進黨問鼎大位的賴清德突然轉彎,拋出停機核能機組將轉爲「緊急電力」之用言論,修正蔡當局結構失衡的能源政策,意圖成爲左右逢源的騎牆派,而對於賴的說法,民進黨則緊急滅火,強調非核立場不變。

「非核」一向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之一,神主牌尚能髮夾彎,則如聯合早報社論所指出,而今賴爲了選票而「幡然醒悟」堅稱核電能夠緊急上路,不正代表過去廢核、反核全都是「作秀」乎。而對於民進黨慣用的「辯證思維」「時空背景不同」「今非昔比」等宣傳話術,良善的臺灣人民往往只能無能爲力地「選擇相信」。這是其「論述本身」的髮夾彎,除卻此外更有「論述結局」之髮夾彎更是危害甚矣。

一來「和平保臺無和平」,賴清德的和平保臺論,「只有可欲的和平目標,沒有可行的和平方案」,其又定義大選是「民主與專制的抉擇」,沿襲過去黨外訴求,那時是對抗專制的國民黨,但現在民進黨執政,所謂專制是指誰?看來是指向大陸,「和平保臺」遂又拋諸腦後,淪爲空洞無力之修辭與必將證僞之遮羞,則已有評論質疑賴不只是「務實的臺獨者」,也是「務實的引戰者」。

二來「不能疑美讓美疑」,按理言具國際政治基本常識之人,都知各國行事是爲自身利益考量,不同國家或有共同利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連美國在臺協會前主任卜睿哲亦曾明示,臺北所定義的國家利益,並不一定和華府相同。但實際上二者不是「不一定相同」,而是「必定不同」,則「不能疑美」一定無法達致「臺灣利益」。而賴此次要臺灣人積極地相信美國的發言表忠不遺餘力,換得是美方的所謂「疑賴論」,如《金融時報》刊文「賴清德自稱是臺獨工作者,令美國很憂慮,後果嚴重」;從西藏、新疆到香港,可見的是美方手中遏制大陸的牌,眼看唯留臺灣一張,而如果使得臺獨賴清德上位,結局恐怕就剩美軍與解放軍對陣一途,再無轉圜餘地,「疑賴論」亦是導源於美國之國家利益。

三來「愛年輕人去戰場」,爲了搶攻年輕選票賴近期開設YT頻道,推出「看見,賴清德」系列影片押寶青年,又罔顧自身既往之專業醫師身分,於文宣諱言「珍珠奶茶全糖最好喝」,與此同時臺行政部門動員11部會,投下160億元新臺幣搶救青年低薪危機,民進黨黨政一體,有計劃地爭取年輕選票回籠。但兩岸僵局無解,臺海情勢升高,蔡當局又不得不延長青年役期,並配合美國「刺蝟防衛」要求,強化動員與民防準備;賴清德直言「蔡規賴隨」,且更具臺獨底色 ,則臺灣情勢難料,而或真如藍營所言,「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即愛年輕人,卻愛他們奔赴戰場,豈不謬哉。

賴清德之選情困境,更表徵爲「戰略短視」。賴不只一次對兩岸關係有着搖擺的表態:在擔任臺南市長時,他曾講過自己「親中愛臺」,任行政院長時又拋出「臺灣獨立好國說」,而當武漢爆發新冠疫情時,他初期更主張要協助大陸伸出援手,乃至近期又言希冀與大陸領導人共進晚餐。但無論其搖東搖西,擺來擺去,業已爲其一言「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自勉而「折掉了腰」。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黎家維所言,如今賴只想隱藏淡化他的臺獨立場,以爲這樣就可以卸下中間選民的疑慮,但賴清德比蔡英文更獨,應是不爭之事實,而其聲稱之所謂延續蔡路線,或許只是想消弭國外對他的「疑賴論」而已。

不過,即使蔡英文當局執政後宣稱要維持的「現狀」,顯然已回不去:延長役期,增加軍購,全民總動員備戰,兩岸關係倒退,甚至兵兇戰危,而「互不隸屬」喧囂了8年,到如今臺海中線都貌似未能「隸屬」蔡當局了,此方爲蔡英文路線的實況,延續這條路線顯然解決不了今天兩岸不斷升高的衝突危機;更何況,賴的臺獨性與不確定性,唯有更強。

民進黨的臺獨政策引起兩岸關係緊張,漸漸滑向兵兇戰危之風險,臺灣許多民衆經已瞭然於心,此即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而選賴與否,即爲避戰抑或引戰的問題,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則是可能的引戰者。臺灣所面對的大陸亦全非物理意義的強權,更具有立基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之上,血緣相連而心理相通之溫情脈脈一面,何苦自絕於此心靈契合而根生一家之柔情,轉而「戰略短視」以「臺獨」議題忘本背宗,則誠如黃年言,臺獨若說:「誰跟你是中國人」則十四億人必視你爲數典忘祖之仇寇。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近來赴上海蔘加「紀念汪辜會談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其表示2024選舉對臺灣來說的確面臨「和平與戰爭」的重大選擇。而無論爲政者、爲學者、爲言者,皆有必要將此選擇的真實性與重要性傳遞於民,由人民投出爲自身負責之一票,則日後不會怨天尤人;擇賴與否,值得臺灣民衆深思,處於十字路口的臺灣不能迷惘,也不可迷惘。(李林傑/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博士生、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