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清淨臺灣旅行:清淨法鼓

法華鍾。(作者提供)

早就聽聞法鼓山是臺灣的五大佛教名山之一,雖然自己本身並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近來被各種事情紛擾,也想找個清淨的地方躲躲,週末便和同學一起約了去法鼓山。

好不容易等到了去法鼓山的車,坐下後我環顧了下四周,悄悄地對周圍的同學說:「你看,我們這羣人拉低了整車的平均年齡啊」大家頓時嘻嘻哈哈笑作一團。後來我們都漸漸小聲下來,因爲整車都很安靜,也就不太好意思再吵了。車程有些長,一路晃悠悠地,倒也十分有意思,我塞着耳機,微笑閉上眼睛。

終於到終點站了,下了車有些摸不着邊際,不知道該怎麼走,便詢問在前臺的師姐,師姐微笑着給了我們一份導覽手冊,向我們大致介紹了一下法鼓山,然後溫柔地問我們:「你們用過齋了嗎?」我們都搖了搖頭,她指了指身邊的一位師兄道:「那這位師兄帶你們先去用齋飯吧。」我們跟着師兄一路向齋堂走去。

進入齋堂,每個人會分到一碗飯,然後男女會分開用齋。用齋的時候,全場幾乎是靜悄悄的,我都不太好意思和邊上的同學聊天,連拿出手機拍照都不太敢,生怕打擾了這份安靜。後來還是按捺不住偷偷摸摸地拿出手機飛快地拍了幾張,心虛地看了一下週圍吃飯的人,卻大家都安安靜靜地吃着,細嚼慢嚥的,而且大多都像在思考着什麼。我猜應該是佛家的一種自省方式吧,用這樣的時間安靜想些什麼,或許可以參悟一些什麼。我們總是疲於奔命,沒有給自己一絲喘息的機會,有多久沒有靜下來回首自己走過的路,在愛恨得失間忽然就會明白通透很多,一味盲目向前進,也未必就一定可以得到更多。偶爾放空一下自己,也不是什麼壞事吧。

其實法鼓山的建築和我印象中的寺廟建築真的很不一樣,無論是九華山還是普陀山都給人一種金碧輝煌的莊嚴感,幾乎都有小宮殿的氣勢了。但是法鼓山的建築相對來說現代氣息更濃,青色的瓦雖不及金色給人震撼,但是確實有鎮定人心的作用,也沒有了一種來自宗教的壓迫感,穿過一棟棟建築,原本有些浮躁的心也開始沉靜下來,居然開始有些喜歡這種內斂中透出開闊氣度的感覺。後來聽一位師姐說,法鼓山建築以褐、灰、白三色爲主,主要是日系的建築風格,採與自然環境融爲一體的方法,爲表達對大地的禮讚,體現佛教沉穩安定的特質。忽然想到了法鼓山所有行動的總綱——「心靈環保」主要意義乃在於保持心靈環境的純淨與安定。無論什麼宗教,最高的境界應該就是修心了吧。北宋佛印對蘇軾說:「心中有佛,則萬物皆成佛。」我當時還不懂這句話的含義,現在細細品來,確實有些深意在裡面。當我們懷着愛意去看這個世界,冰冷的現實是不是也會多了些暖意。

最後一站是我一直很想去看的法華鍾。去的時候,兩位師姐讓我們拿着一張經文,帶着我們一起繞着法華鍾唸經。一開始覺得有些滑稽,但後來竟然也覺得有些入迷,開始認真一個字一個字想其中的奧義。幾輪下來,師姐停了下來,我們也就散了,坐在一旁的石凳上休息。這時候我就和一旁的師姐聊天,才知道她的女兒也是念文化大學的,頓時就增加了幾分親近感,她聽說我們就是文大的學生的時候,臉上頓時漾開了一種近乎寵溺的笑容,彷彿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般。我有些晃神,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也是這般溫柔對我笑的。我好奇地問那位師姐爲什麼要來法鼓山當志工,她沉吟了一下,緩緩道:「我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退休後總覺得自己不上班也無聊,就發心來法鼓山當志工,然後就和這裡結緣了。」理由很簡單,有的時候一些偉大的決定真的不用太多的複雜理由,當時母親和我談起自己當老師的想法時,也是輕描淡寫一句:「我覺得和孩子們在一起挺快樂的。」臨走時,師姐提醒我記得打傘,別被雨淋到了,一下眼睛有些溼溼的,大約是淋到雨了吧。

坐在回去的車上,我給母親發了一句:「媽,我想你了。」然後微笑着閉上眼睛,眼前就出現了母親的臉。媽,下次帶你來法鼓山可好?

(潘玥岑/中國文化大學)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