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這新logo“炫”在哪?

日前,智能移動辦公平臺高調發布了新的logo以及品牌標語。

這是釘釘成立7年來首次更新品牌logo。

新logo與舊logo

新logo與舊logo乍看之下區別不大,只進行了一些細節處的調整。

保留原有翅膀形狀的基礎上,在拐角地方相應增加了圓潤弧度,整體線條趨於簡單流暢,與品牌開放理念更加契合。

同時,翅膀的弧度也從原先的“正在展翅”改爲了“正在飛翔”,更具動態感。

整個logo的重心隨之由閃電變爲翅膀本身。

之前釘釘選擇將閃電作爲畫面主角,是爲了突出APP的極致效率,而如今將畫面主角轉移爲翅膀三角,則是代表着數字化的進步方向。

釘釘還同步上線了新的slogan:讓進步發生。

還有個較大的改變,即去除外層圓形框架。這也是爲迎合品牌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理念,將束縛拿掉,還以無限可能。

與品牌大篇幅說明不同,網友們對釘釘新logo內含的理解要簡單粗暴得多。有網友調侃表示,釘釘這新logo的意思可能是“打工人,你們插翅難飛”,也有人說是“翅膀硬了”。

總之說什麼的都有,場面好不熱鬧。

“大師”VS“網友”

很多品牌在更換logo時候,都會選擇砸重金請來“大師”助陣,比如蒙牛,比如小米。

2021年底,蒙牛宣佈更換使用時間長達22年的logo。並高調錶示,其新logo由蘋果經典logo設計師Rob Janoff親自操刀打造。在傳播新logo時候,蒙牛將“蘋果設計師”作爲重要宣傳點。

同樣是在去年,科技領域網紅公司小米也啓用了全新logo。

據品牌君所知,小米新logo耗資百萬打造,由國際知名著名設計師原研哉主導,貫徹“Alive 生命感設計”理念。

哪怕被諷刺是“冤大頭”,品牌依然選擇合作知名設計師操刀logo的原因很簡單。

其一,“花大價錢改了個差不多樣式的logo”這件事本身就具備足夠高的娛樂價值。你看小米新logo那點事,是不是霸屏了社交平臺好幾天?

其二,logo的價值不僅在於好看與否,它需要承載起一個品牌故事。毫無疑問,有知名度的設計師,就是最佳的故事講述者。

不過,釘釘沒有這麼做。

它爲新logo預熱的方式是,向廣大網友拋出橄欖枝,發出“你覺得釘釘logo應該是什麼樣的”疑問,徵集新logo模板。

並在隨後的日子裡,放出大批網友作品,以互動的方式,將釘釘“想要換logo”的訊息釋放出去。

用互動代替傳達,用參與代替灌輸。

這種營銷方式的好處顯而易見,即能夠讓互動雙方,也就是品牌和消費者,快速建立起緊密連接,讓品牌能深入而持續地吸引到消費者注意力。

有的品牌信賴知名設計師,有的品牌想要借力消費者,本質上來說兩個模式沒有優與劣、好與壞之分,只要能夠踩準用戶興趣點,兩者都可以發揮到不錯的傳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