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不掉捨不得!居家斷捨離「又卡關」…問題出在豬隊友還是你自己?

圖爲斷舍離示意圖。圖/ingimage

檢視你的零雜物之旅,卡關是因爲豬隊友還是自己?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家待在家裡的時間大幅增加,對住處感到不滿的程度也直線上升。我靈機一動,在二○二○年四月着手策畫了一個線上整理挑戰營,並於該年度的六月份上線。至今,我已經舉辦過二十七期與居家整理相關的線上挑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近三千人蔘與。

看到學員的蛻變,我由衷感到欣喜。可惜的是,有半數學員就只是觀望而已。他們或許習慣囤書、囤課,以爲買了書、看了線上課程,雜亂的屋況便能改觀;他們或許以自家的屋況爲恥,以至於不敢在學習社團中貼出整理前後的照片,錯失了讓老師和助教點評的機會。

然而,有交作業的另一半學員,也可能基於各種因素半途而廢。做爲課程帶領者,我自然想了解他們卡關的原因,而每週一次的線上直播互動,正是挖掘問題的最佳時機。

從上百次的直播提問中,我發現有近六成的整理困境來自於家人的掣肘,有兩成來自於對自己的不瞭解,另外兩成則是礙於空間條件或經濟能力,致使整理進度無法持續。 這不禁令我想到,多數以整理爲主題的書籍,要麼着重於「道」,要麼着重於「術」。前者多半論及系統性和原則性的大方向,說明在物質氾濫的今時今日,何以需要清除雜物,追求簡約;後者則講述如何局部性和技術性地運用工具,藉以化解某種收納困境。

看很多整理書 爲何家還是一團亂?

過去十年,坊間這類書籍如雨後春筍,可以說「斷舍離」的思維已深入人心,收納案例亦隨處可見,極簡甚至成了無法忽視的當代潮流。 關於「道」的部分,我在《零雜物》一書中已有所着墨,於此不再贅述,而且我相信會拿起這本書的你,肯定也是「同道中人」。至於「術」的部分,大家在執行初期大多卡在沒有動力和不知從何開始;開始後則大多卡在「關係」上,無論是你與物品的關係、你與自己的關係,或是你與他人的關係。

換句話說,即使你知道自己需要精簡物品,也明白該如何收納,偏偏就是無法展開行動。而且就算你付諸行動了,此時若是長輩阻止你丟,伴侶不想配合,小孩不受控制,姊妹淘還使勁地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往你家送,那麼買了書、上了課,既接納了「道」,也研習了「術」的你,還是什麼都做不了,或是做了之後仍舊不斷復亂。

更進一步來說,空間條件和經濟能力上的限制,有時也是衍生自「關係」,例如空間的使用權是長輩說了算,你只能看着公共區域亂七八糟而無法插手;抑或是你想花自己賺的錢將收納用品換成更賞心悅目的款式,另一半卻斷然阻止還批評你浪費,而他的理由往往是:「東西又沒壞,爲什麼非換不可?」諸如此類的事情,每每教人心灰意冷。

小孩不是亂源!大魔王其實是…

Google表單的統計結果顯示,在填寫問卷的五百人中有五十三人獨居,佔比爲一一%。在與他人同住的四百四十七人中,有七五‧八%認爲自己在清除雜物、整理收納時,曾經因爲他人(父母/公婆/伴侶/子女/其他)而遭遇挫折或阻礙,只有二四‧二%的人認爲同住者不礙事。在我的學員裡,有近六成的人認爲整理困境來自於家人的掣肘,看來一般人受同住者負面影響的比例又高出了一成。

爲了描述方便,我姑且將這些同住者稱爲「豬隊友」,而排名前三的豬隊友依序是:佔比四○‧一%的伴侶(這裡指的多是男性)、佔比三五‧一%的父母,以及佔比五‧九%的公婆。換句話說,同住的長輩就佔了四一%,比例和伴侶不相上下。而大家想像中可能是家中亂源的小孩,其實只佔了九‧一%,還不到總數的一成。

在這裡,我必須很殘酷地說,豬隊友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因爲沒有動力、不知從何開始、捨不得丟又不會收納的人,終究是自己。持續將就混亂的屋況、對豬隊友束手無策、接受與長輩同住並長期忍耐的人,也是自己。多數人都以爲只要別人改變了,自己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殊不知,會爲他人改變的人少之又少,甚至連你都不想爲自己改變了不是嗎?那些失敗的減肥和語言學習計劃就是證明。

但你是有選擇的,現在的屋況和居住品質,就是你過去一連串選擇所造成的結果。如果你願意先改變自己,做出不同於以往的選擇,你的生活也將有所不同。請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資源和力量,只要你突破關卡,一切都將逐漸變好。

下面是七種我大致歸納出來的卡關原因,你是卡在哪一關呢?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會一一說明如何跨越障礙,讓不斷拖延或中斷整理的人能夠開始動起來。我也會針對卡關者與物品和自己的關係進行解析,畢竟有許多心結是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的結果。此外,我還會透過一些變造過細節的案例跟各位分享,如果與長輩或伴侶擁有不平衡的關係,將如何左右自己的決策,並影響未來可能長達數十年的生活品質。

(本文摘錄自《當整理卡關時:獨居、同住都能實踐的零雜物生活》,方智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請注意,我提供的是說明、解析和分享,而非解答。外人不可能瞭解你家的權力結構,也無法介入你的婚姻關係和親子互動,更甭提爲你的人生負責了。但是上百場直播中的數千個提問,呈現的是卡關者的真實樣貌和處境。是他們願意揭露困境,才讓我得以瞭解更多元的生活面向。因此,我誠摯地感謝提問的學員,也期待你能從中獲得覺察,並反思自己是否也陷入了「不舒適的舒適圈」,以爲餘生只能這般將就地過下去。

面對問題,以及問題背後的問題,然後找出最適當的應對方式,纔有機會突破整理關卡,讓你對自己的能力改觀。至於該如何治本並轉化出新的未來,就是接下來的功課了。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屬於你的雜物清零之旅吧!

(本文摘錄自《當整理卡關時:獨居、同住都能實踐的零雜物生活》,方智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