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保盟:血汗醫院好像比較賺

衛福部健保署公佈一一一年醫療院所財報,但財報項目卻無人事費用佔比及自費醫療比率。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難以得知醫院是否將盈餘用於醫護人員加薪,以及醫院自費醫療狀況,一旦自費醫療佔比偏高,將壓縮健保醫療服務。爲避免醫院巧立名目自費醫療,又申請健保給付,「吃健保的豆腐」,健保署應關注各醫院自費醫療比率,確保民衆就醫權益。

醫務收支結餘方面,部分私立醫學中心結餘高於公立醫學中心,但全日平均護病比遠高於臺北榮總、臺大醫院等公立醫院。健保署呼籲,醫務收支結餘較多的醫院應多聘請醫護人員,改善醫療環境。

「血汗醫院好像不是比較窮的醫院,而是賺錢的醫院。」滕西華說,從財報看不出哪些是真正照顧醫護人員、患者的醫院,醫院財報應揭露人事費用佔比、自費醫療比率。民衆就醫可以不停車、不吃美食街,但自費醫療屬於必要支出,這纔是應關切的重點。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分析一一一年醫院醫務收入結餘無論是家數或額度,均是歷年最高,但上週健保會會議資料卻顯示,區域醫院、地區醫院人事費用佔率卻往下降,因此醫療院所結餘是否回饋到醫事人員,或用來改善醫事勞動、執業環境及三班護病比情形等,有待進一步交叉分析與追蹤。她呼籲,醫院財報應納入醫院固定資產、人事費用佔率等,讓民衆瞭解結餘流向使用的適切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