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 評-故做清高?

政府納稅人的錢搞置入性行銷,引發學界反彈。馬總統也表示會責成行政部門研究檢討。

其實,政府開始搞置入性行銷始於民進黨執政時期。當時媒體經營困難,民進黨政府趁虛而入,一手胡蘿蔔,一手棒子,對挺綠的媒體,扁政府不斷買廣告,做置入性行銷;對不聽話的媒體,則恫嚇、處罰,甚至關臺

時節監察院即曾糾正新聞局,動用第二預備金,迴避公開招標,搞入聯公投的置入性行銷。當年,自由時報正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也因爲有這樣的背景,馬總統纔會在政見條列「政府廣告預算應建立公平合理分配機制」,「不得進行含有政府目的政令宣導」。

沒想到風水輪流轉藍營執政後,掌握行政資源,雖不敢拿棒子對付媒體,卻捨不得丟掉胡蘿蔔搞置入性行銷。而且,國民黨比民進黨「宅心仁厚」,對挺綠媒體一樣置入。

本報一向有「開明理性求進步」的報風記者多具有改革熱忱。我們的記者黃哲斌極爲優秀,對新聞倫理堅守不渝,爲抗議政府以公帑搞置入性行銷,乃辭職專心從事社會運動,敦促政府改革形同操弄媒體的老把戲

老實說,我們樂見這波改革,希望從此亂象漸弭。不過,政治置入性行銷始作俑者是民進黨政府,那些當年吃飽飽的挺綠媒體,如今怎麼還好意思故做清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