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隙瀝青鋪面 馬路會呼吸

北市近年陸續在平面道路鋪設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不僅能提高行車安全,還能有效降低噪音。(北市新工處提供)

臺北市海綿城市邁進,打造「會呼吸的馬路」,近年來在快速道路高架橋鋪設多孔隙瀝青混凝土,讓雨水能透過孔隙,排到不透水層,沿着兩側流到水溝,不僅能減少路面水霧,提高行車安全,還能有效降低噪音。新工處表示,目前已鋪設16萬平方公尺,未來只要瀝青混凝土鋪面達使用年限,將會逐步全面更換。

北市道路約面積約有22.5平方公里,以往市區道路多采柔性路面,常以不透水的方式進行鋪面設計,因此若能在鋪面導入透排水功能,對於微氣候調節很有助益,可解決道路積水,減輕排水系統負荷,並補充地下水,減少熱島效應

減少水霧行車更安全

新工處維護科長陳炳麟表示,依照各種道路特性,有不同適用的路面材質,像快速道路和高架橋適用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孔隙率可達20%,下雨時能增加雨水滲透效率,減少路面水霧,提升行車安全,還能比傳統道路鋪面減少3到5分貝噪音量

陳炳麟說,目前北市許多路段都已施作,包括水源快速道路、正氣橋及建國北路段等,從2012年到去年底,共鋪設高達16萬平方公尺的多孔隙瀝青混凝土。未來仍會持續推動,只要高架橋或快速道路瀝青混凝土達使用年限,就會全面更換。

人行道也是透水鋪面

另外人行道部分,新工處則以透水瀝青混凝土打造透水鋪面,新工處共管科長陳昭志說,市長柯文哲上任後,配合人行道拓寬工程光是去年就施做4.1萬平方公尺的透水鋪面,累積已達7.5萬平方公尺,在六都表現突出,今年目標達到8萬平方公尺,朝海綿城市更邁進。

陳昭志表示,這種透水鋪面在降雨時,雨水可滲入人行道下方土壤,減少地表逕流,晴天時涵養在土壤或植栽水分,還可蒸散上來,調節都市環境,根據南港經園街3年來的監控結果,發現夏季可比傳統鋪面減少2到3度,讓民衆走在人行道上可以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