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全會的關鍵點

(圖/中新社)

中共20屆二中全會正在北京召開,除了確定20大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安排的黨政領導名單,將提交3月5日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表決外,最重要的無疑是審議《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人事名單意外的可能性不大,但外界更好奇的是,這部「機構改革」方案和5年前中共19大後提出的有何不同?何以事經5年還要再提?目的是什麼?

其實從去年20大報告內容可瞧見端倪。20大報告和19大最大的不同是,20大提到89次「安全」這一關鍵詞,相較19大的55次顯然是「重中之重」,且20大將「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單獨成篇,這意味習近平審酌內外形勢後,突出今後「國安」將是第一要務。從近期海內外評論可見,這次機構改革確實凸顯習近平強調的「總體國家安全觀」頂層設計。

除了政治報告之外,近來也傳出在國安機構改革方面,公安部、國安部將脫離國務院系統,成立新的中共中央內務委員會,整合公安、移民、戶籍、交通、反恐、反間諜,乃至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等功能。

20大後黨務人事敲定,「兩會」將確定國務院等政務系統人事,這是今年「兩會」受矚目的原因,但影響更深遠的卻是「機構改革」。《新華社》日前提到機構改革「精神」說:「要以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統籌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等機構,統籌中央和地方,深化重點領域機構改革。」可預見習近平第三任期,「舉國體制」將體現在「以黨領政」、「以黨代政」精神上。換言之,大陸高層應是爲「雙百」、「中國夢」,頂層設計了集中精力辦大事的體制,以因應海內外的挑戰。

然而建構新制後,挑戰恐難憑空消失,中央內務委員會成立後與中央政法委、國安委如何分工?地方收權後,如何激勵市場機制復甦?19大後機構改革是「大部制」,國務院機構如國新辦、僑辦併入黨的中宣部、統戰部。另外,省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將地方財政稅收納入中央。從過去經驗看,鄧小平透過「簡政放權」激勵民間經濟活力,英國前首相柴契爾以減少政府幹預激勵資本的活力與效率。強化中央干預對市場經濟帶來的影響,應是日後的觀察指標。

去年,山西省的6小縣進行機構改革試點,將4千人公務員體系壓縮到3千人以下,保持不超過人口的5%,顯見解決經濟難題、緩解財政壓力是改革的重點。疫後經濟能否復甦?組織調整能否帶來更大效率?在在考驗今年「兩會」的決議。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