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風向》經歷過2021的五種情緒 美國悄悄地變了(美第奇效應)

美國國會2021年1月6日召開會議清點各州選舉人票、準備認證拜登勝選,大批川普支持者攻陷國會、直搗參衆兩院。

核心提要:

1. 美國的2021五部曲是從否認和拒絕開始的:2021年1月6日,一羣不願意承認川普敗選,拒絕接受拜登上臺的保守派選民揮舞着美國國旗,用旗杆打翻堵門的國會山警察,衝破鐵柵欄,闖進了象徵美國最高權利的國會大廈。

2. 國會山的鉅變之後,整個美國社會似乎都沉浸在一股莫名的戾氣之中,進入了一種全民內鬥的風潮。美國人開始仇視他們的鄰居,仇視他們的同事;美國也陷入了內戰以來最大的兩黨極化和仇化之中。

3. 在全國民衆的憤怒和戾氣之中,一系列外交政策與國內政策躊躇不前。美國與中國的對話屢屢碰釘,就連總統拜登首推的基建法案,也毫無進展。可以說拜登政府的2021,是在無窮無盡討價還價之中度過的。

4.「討價還價」之外,美國似乎進入了一種「自暴自棄」的狀態。2021年7月開始,美軍對過去15年的投入與「盟友」棄之如敝履,火速撤軍阿富汗。奧密克戎疫情在美國爆發,拜登和他的聯邦政府卻對整個抗疫工作全面躺平。

5.在經歷了歧路挫折的2021年之後,拜登發表公開講話:美國結束通過大規模軍事行動改造其他國家的時代。美國政界與學界似乎逐步開始接受自己不再是唯一的超級霸權這個事實。

2021年,是美國公衆第一次切身感到,帝國的霸權似乎第一次顯現了疲態。在新冠疫情和供應鏈中斷帶來的通貨膨脹夾擊之中,過去三十年一向「風景這邊獨好」的美利堅,似乎第一次不再順風順水,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美國紐約時報撰文稱,美國的世界地位似乎「搖搖欲墜」,美國的世界霸權,似乎正在旁落。2021年看上去,頗有點多極世界元年的感覺。

精神病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 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 第一次提出了人類面對悲傷的五個階段:否認/拒絕(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消沉(Depressing)和接受(acceptance)。 這個觀點一經提出,馬上獲得學界和公衆的廣泛接受,悲傷的五個階段的論述被奉爲圭臬。

面對旁落的霸權,失落的美國人回首2021,似乎也走過了這悲傷五部曲。

否認/拒絕 Denial

在庫伯勒•羅斯悲傷模型中,當人們接收到悲傷事件的信息時,會先否認事情的發生,把自己隔離起來。這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寧願選擇性地拒絕這些事情的真實性,也不要面對殘酷的事實。(典型例子:「不會吧,不可能啊!」「不是一直以來都好好的嗎?」)

2021年,美國是在否認和拒絕中開始的。

一月六日,一羣不願意承認川普敗選,拒絕接受拜登上臺的保守派選民,在川普的號召之下,聚攏在美國國會大廈門前。

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言辭犀利、反應敏捷,他們心中撥亂反正的救國英雄川普,會輸給一個口齒不清,精力不濟的瞌睡喬(sleepy Joe)。他們不能接受,競選活動動輒幾萬人參加的川普,會輸給競選過程中門可羅雀冷冷清清的拜登。他們不能接受,本來票數全面領先的川普,會在後半夜,被莫名其妙的「幽靈票」反超。

他們拒絕拜登勝選,他們否認選舉結果的真實性。他們在國會山門前架起了象徵懲治舞弊的絞刑架,他們揮舞着美國國旗,用旗杆打翻堵門的國會山警察,衝破鐵柵欄,闖進了象徵美國最高權利的國會大廈。

兩百零六年前的1814年,華盛頓第一次被攻陷,國會大廈和白宮被英軍放火焚燬。沒想到,兩百年之後,讓國會山再次失陷,會是揮舞着美國國旗,高喊着Freedom的自己人。

當時在國會山內正在開會的美國國會議員們,倉皇的躲進爲了核末日而修築的地堡,而他們的隨扈,被甩在議會議事堂。隔在他們和憤怒羣衆之間的,不過薄薄幾扇木門和三五個勇敢的特勤局特工而已。

拒絕承認拜登合法當選的民衆,砸開了國會議員們的辦公室門鎖,在互聯網加持之下,讓這次的「否認運動」,直播給全世界每個角落。

原本發生在不穩定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劇本,在美國上演了。

憤怒 Anger

當人們無法再欺騙自己,從「否認和拒絕」中走出來時,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太大,因此會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他人身上,開始怨天尤人,怪天怪地怪別人,在這個階段,不可名狀的憤怒是最主要的表現。(典型例子:」爲什麼是我?老天爲什麼這麼不公平!」「都是你們的錯!」)

一月六日的鉅變之後,美國人突然發現,整個美國社會,似乎都沉浸在一股莫名的戾氣之中。

根據FBI公佈年度犯罪報告,美國的兇殺數量年增近30%,是1960年FBI追蹤犯罪數據以來最高的增長速度。不光兇殺,連日常生活中,因爲瑣事打架鬧事的情況也急劇上升。根據美國FAA聯邦航空局的統計,光2021年上半年,就有超過3000人因爲在飛機上打架而被處理,比過去幾年之和還多。空姐被打掉門牙之類的新聞,整日見諸報端。

整個美國社會好像都吃了槍藥,處在隨時都可能爆發的邊緣。根據CNN做的民意調查,四分之三的美國民衆(74%)表示他們非常憤怒(26%),或比較憤怒(48%)。而共和黨支持者的憤怒值更是爆表,88%的共和黨人表示他們對現狀憤怒,其中44%表示他們非常憤怒,而民主黨支持者僅有67%表示對現狀憤怒。

在無休無止的黨派鬥爭和極化宣傳之下,美國人第一次如此視對方爲仇敵。原本「嘴炮」的政治辯論,變成了擼起袖子的全武行。連臉書告密者向美國國會作證的過程中都表示,憤怒已經變成美國最暢銷的「商品」,臉書甚至可以通過迎合「憤怒」的美國人,大大延長了用戶每天的在線時間。

美國人開始仇視他們的鄰居,仇視他們的同事。根據CBS所做的民調,54%的美國人認爲對「美國生活方式最大的威脅」是「其他美國人」。甚至連親人之間都因爲政治極化而反目。在調查國會山案件過程中,FBI收到了超過14萬份有關此次襲擊的舉報材料,至少有200人被逮捕。司法部稱,大部分舉報者是「暴力分子」的朋友、家人和一些「略有交情」的人,其中不法兒女舉報父母的例子。甚至還有因爲大義滅親舉報父母,而成爲網紅,收到大筆捐款的例子。

在2020年大選一整年兩黨的毒化異化的政宣抹黑之後,2021年的美國,陷入了內戰以來最大的兩黨極化和仇化之中。保守派和進步派之間不再僅僅是政見的不合,而是上升到道不同不相爲謀的程度。之前美國人有餐桌不談政治的傳統(避免政見不同而影響家庭氣氛),現在已經進化到工作場所,甚至朋友交往都不談政治,因爲你不知道你對面的親戚同事朋友,是紅還是藍,會不會因爲政見不同丟了工作,失了朋友。2021年,許多人因爲過往在社交媒體上的政治言論丟了工作。憤怒的美國民衆,互相挖底攻訐似乎已經成爲常態。

《紐約時報》編輯勞倫•沃爾夫(LaurenWolfe),在拜登前往華盛頓正式就職時,發佈了一張飛機降落的照片,並寫道:「拜登現在降落在了安德魯斯空軍基地,我激動到發抖。」因爲這條推特,她被認爲不夠中立,被保守派圍攻舉報,最後慘遭紐約時報解僱。

在左派橫行的大學校園中,甚至出現了教授因爲叫錯學生名字,就遭到憤怒的學生舉報,慘遭開除的情況:

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英文系教授特羅根(Christopher Trogan)因在作文課上搞混2名非裔學生的名字,被憤怒的學生們寫信向他抗議,指出特羅根搞混他們的名字是因爲他們是黑人,此舉令他們感到沮喪且不受尊重。幾天之後特羅根教授就被學校開除。

憤怒的美國人在2021年,似乎進入了一種「羣衆鬥羣衆」的全民內鬥的風潮之中。

討價還價 Bargaining

當「憤怒」過後,會進入下一個階段,討價還價。希望奉獻一些東西,來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試圖努力讓結果不那麼壞,讓不可避免的壞結果不要那麼快到來。(典型例子:「如果她能醒來,我願意折壽十年。」)

在全國民衆的憤怒和戾氣之中,在新冠疫情和通脹壓力的雙重打擊之下,拜登不斷刷新新任總統最低支持率的記錄。內焦外困之下,拜登政府的2021,似乎就是在無窮無盡的對外對內的討價還價之中度過的。

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就是這種討價還價的典型例子。切香腸般患得患失,不能正視美國實力下降的事實,似乎還活在過去的幻覺之中。

2月11日,中美雙方高層通話,開始了拜登政府重啓對華談判之路。

3月18日,拜登政府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中美兩國的中點,阿拉斯加安克雷奇會面。在川普的貿易戰失敗,中國對美國順差不斷上升的大背景下,中美雙方外交高級別官員第一次面對面對話和溝通。

然而,沒有認清現實的美方,還在玩一些小伎倆。在會談之前突然故作姿態宣佈一系列不痛不癢的對華制裁,在會談之中,枉顧基本的外交禮節,在會談開始的時候,在中美雙方各自發言之後,強行增加美方迴應時間,並在美方迴應之後要求記者離場,不給中方迴應的機會。被參會的楊潔篪當場喝止:「不遵守最基本的外交禮儀,我把你們想的太好了……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這番話,不光參會的布林肯和沙利文聽到了,各國媒體也都聽到了。碰了一鼻子灰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會後無奈的對美國媒體說,「會談是艱難而直接的」,連會後的美國官方祥林嫂一般的公告,也透露出一股無可奈何花落去的觀感。

還在想「討價還價」的美國,時隔四個月,迫於時局,無奈又重新回到談判桌前。7月21日,美國派出副國務卿雪蔓到天津進行會談,雖然上次安克雷斯之後美方氣勢已經黯淡,天津會談美方還是嘗試強撐門面,擺出傲慢的姿態。但是面對中方提出的兩個清單(「糾錯清單」和「重點個案清單」)三條底線面前,顯然底氣弱了不少。

再多的裝腔作勢和討價還價,也不能改變美國疫情之後實力下滑,霸權旁落的現實。天津會談之後兩個月,在加拿大被羈押數年的孟晚舟獲釋回國。

10月6日,改弦更張的美國,終於老老實實、誠誠懇懇的在蘇黎世坐下來,重啓談判。碰了兩次釘子的美國人,這次終於學乖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參加談判的高級官員的話表示,這次雙方的「語氣」和「感覺」跟安克雷奇的劍拔弩張完全不同,雙方真正坐下來平等的進行溝通和協商。

果然一個半月之後,11月16日上午,中美元首進行了創造歷史的「雲會晤」。緊張的中美關係終於開始緩和。

從安克雷奇,到天津,再到蘇黎世,美國對華政策,如切香腸一般,一步一退,從趾高氣昂一步一步回到到平等相待,將「討價還價」的心態體現的淋漓盡致。

不光外交政策,美國內政似乎也陷入了無窮無盡的「討價還價」之中。

從上臺伊始,拜登就提出要進行一個開創時代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提升美國的競爭力。然而這個名爲重建更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的預算案,在衆議院和參議院無窮無盡的會議、審議、表決、修改,再審議、在修改的無限循環之中,在「討價還價」中度過了整個2021年,仍然不見絲毫落地的眉目。

整個美國,似乎晉朝的士大夫上身,陷入了無邊無際的「清談」之中,完全喪失了行動力。甚至在2021年行將過去,基建法案即將通過之前,拜登自己的同黨參議員曼欽還以一人之力將預算案拉下馬。

在兩黨政治的「部落化」之後,美國在「討價還價」之中,陷入了治理失能的漩渦,而治理失能又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矛盾,讓「討價還價」變得更難取得共識,形成了惡性循環。

沮喪/自暴自棄 Depression

討價還價之後,會進入沮喪的階段。認識到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改變既成事實,無力迴天之後,再也沒有逃避的藉口,痛苦會加倍的襲來。在這個階段會變得非常脆弱、消沉,容易失控,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典型例子:「唉,幹嘛還要管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他都不在了,活着還有什麼意義」)

內外交困、挫折不斷的美國,在「討價還價」之外,似乎進入了一種「自暴自棄」的狀態。

過去十五年中,美國在阿富汗,投入了一萬多億美元,付出了幾千條人命的代價,控制了這個世界島的正中心要衝。然而拜登上臺之後,似乎如此巨大的成本,僅僅是紙上的幾個數字,輕輕鬆鬆的就抹掉不提了。

2021年7月開始,美軍絲毫不顧自己扶持起來的傀儡政權的死活,開始破罐破摔式的撤軍。過去15年的投入,棄之如敝履。拜登拒絕了美軍指揮官提出的保留一支安保部隊,保證阿富汗親美政權的生存的建議,一刀切式的將全部美軍撤出。

後果就是,被美軍趕到山洞裡的塔利班,兵不血刃,僅僅花了11天就重新佔領了整個阿富汗,揮舞着AK步槍的塔利班士兵開進了喀布爾機場。

整個阿富汗似乎都在爭先恐後的逃離。喀布爾機場擠滿了同美國合作過的親美政權的各級官員和親眷,絕望的民衆甚至攀上飛機的起落架,想要搭上離開阿富汗的最後一班車。這些絕望的人從飛機上墜落的畫面令全世界側目,和他們一起墜落的,還有美國的威望和信用。如果面對塔利班遊擊隊,美國都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傀儡和盟友,那麼面對中俄這樣的實力強大的對手,美國的安全保證,還有多少含金量?

然而面對聲討美國背信棄義的言論狂潮,已經進入自暴自棄模式的拜登政府完全不爲所動,8月31日,將最後駐守機場的美軍撤走,似乎這場美國曆史上最長的戰爭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

除了外交,內政上也如出一轍。

十二月,奧密克戎變種在美國爆發,單日感染人數幾乎突破之前的記錄,醫院和醫護人員再一次出現短缺,死亡人數快速上升,目前已經超過八十萬人,另一個「新冠冬天」似乎正在醞釀。

然而在這關鍵的時刻,拜登和他的聯邦政府卻突然佛系起來,原本努力推行私營企業強制疫苗注射的總統令被法院叫停之後,整個抗疫工作全面躺平,開始破罐破摔,自暴自棄。

靠着疫情上臺的拜登,原本對抗疫非常重視,然而在跟新冠疫情搏鬥一年之後,似乎選擇了躺平。面對飆升的新冠病例和各地傳來需要增援的急報,拜登優哉遊哉的照例返回其在特拉華州的海邊別墅,僅僅給向他求救的各州州長留了一句話:新冠疫情在聯邦政府層面沒有解決方案,這事各州自己解決吧。

這個79歲的老人,在2021年此起彼伏的罵聲中、各路人馬或明或暗的拆臺中,遷延不決的疫情中,似乎已經耗盡了全部的精力和熱情,破罐破摔的躲進小樓成一統,任爾東西南北風。

接受 Acceptance

悲傷的最後一個階段,是接受。接受事情已經發生的現實,學會放下,重建生活。(典型案例:「好吧!既然我已經沒法改變這件事,那就讓它過去,餘生好好生活吧!」)

在經歷了歧路挫折的2021年之後,美國似乎逐步開始接受自己不再是唯一的超級霸權這個事實。

在破罐破摔式的阿富汗撤軍之後,拜登發表公開講話:美國結束通過大規模軍事行動改造其他國家的時代。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烏克蘭和俄羅斯屯兵幾十萬,邊境衝突一觸即發的時刻,拜登政府依然剋制,只是提出政治和經濟制裁的威脅,卻不願意給烏克蘭任何安全保證和美軍出兵的暗示。甚至在公開演講中表示:「根據北約集體防禦第五條款,如果北約盟友遭到襲擊,我們對他們有道德和法律義務,但是這些義務不適用於烏克蘭。」

在之後與普京的視頻會議中,拜登也沒有提出任何軍事上對烏克蘭的實質支持,只有空洞的經濟恐嚇。

不光政界,連學界似乎也已經接受霸權旁落的現實。認爲美國不應該繼續充當世界警察。在各種刊物上撰文,美國應當兼併清野,戰略收縮,在臺海、中東、東歐各條戰線進行戰略收縮。

美國陸軍學院季報上刊登了美國空軍大學軍事專業教育遠程教學研究院戰略與安全研究系主任麥金尼(Jared M. McKinney)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哈里斯(Peter Harris)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地區軍事平衡已向中國大陸傾斜」,開戰會讓美國受不必要的高風險。文章引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句中國諺語,建議美國不要採取武裝干涉的方式,而是威脅如果中國大陸發動進攻,美國就主動摧毀臺積電設備,破壞中國大陸的晶片供應,甚至影響未來經濟發展。

美國陸軍戰爭學院的專家John R. Deni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表示:在俄羅斯和烏克蘭邊境衝突中,美國不應該出手。讓俄羅斯安安心心的打進基輔去。美國只需要對俄羅斯進行外交和經濟制裁,然後等待烏克蘭的游擊隊如同阿富汗一樣放幹俄羅斯的血。

2021年是一個奇幻的年份,超強瘟疫席捲全球所有大洲,持續兩年以上的情況,在歷史上是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疫情還沒有結束的跡象,2022年似乎也是個多事之秋。因爲抗疫不力,導致實力衰落的美國,必須正視世界實力分佈已經發生了鉅變。也許「接受」才能讓美國重新上路。

(本文來源鳳凰網《風向》,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