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風向》中國爲何不用「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董春嶺)

中美高層在瑞士蘇黎世舉行了會晤之後,國際輿論高度關注中美關係下一步的走向。此次中美蘇黎世的會晤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助推兩國關係「回到正軌」?中國爲什麼不跟美國一樣,用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美國此舉背後的「小算盤」是什麼?爲何這些天美國軍方、中情局等機構對華依然「小動作」不斷?判斷下階段中美關係走向的「風向標」究竟在哪裡?鳳凰網《風向》邀請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董春嶺解讀。

核心提要

1. 蘇黎世會晤在安排上非常低調,卻對中美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備受外界矚目。這次會晤是中國積極塑造國家安全的具體體現,有助於推動美方對華戰略心態的轉變,雙方都致力於建設性地解決問題,都有意「把更大的驚喜留在後面」。

2. 此次對話是美方近段時間以來持續對華釋放積極信號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轉變是中美上一階段激烈博弈的產物,同時也受美自身內外困局的影響。當前,拜登政府已經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兩個重要的事實:一是拿中國當藉口推動國內政治議程的實際作用已經越來越小了。二是沒有中國的參與、支持與合作,美國成功推動全球性議程的機率幾乎爲零。

3. 中國不以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中美關係本身,中美是「競爭對手」還是「合作伙伴」影響着大國關係的性質和走向,美方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這一問題;二是中國的發展主要目的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和其他國家競爭,中國也希望美方能夠專注於自身發展,而不是「盯着其他國家」;三是「競爭」一詞雖然中性,雖然國家間的競爭也是事實,但川普執政時期打着競爭的幌子竭力對華遏制打壓,給中美關係製造了諸多負面遺產,讓美國所謂的「競爭」變了味道。

4. 當前美國對華「小動作不斷、大戰略未變」,中國對美方「聽其言,更觀其行」,觀察中美關係走向的最關鍵「風向標」是拜登政府即將出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一、蘇黎世會晤 低調又不低調?

鳳凰網《風向》: 這是一次在安排上非常低調,卻又對中美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備受外界矚目的會晤。能否請您具體解釋?

董春嶺: 低調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話地點。此次對話地點特意選擇了在第三國瑞士進行,雙方也有意避開了國際組織雲集、有「國際會議之都」之稱的日內瓦,而是選擇了瑞士的「經濟金融中心」、最大城市蘇黎世,着力降低了這次會晤的政治敏感性。

二是對話方式——採用了「一對一、面對面、小範圍、長時間」的方式。雙方都是專門爲此次會晤而來,輕車簡從,少了很多繁文縟節,都直奔主題,在相對私密的環境中圍繞具體問題展開了接近6個小時的磋商,務實高效。

三是對話成果——雙方對此次會晤成果公佈得都十分簡單,很多細節都沒有對外公開。整體而言,這是一次落實9月10日中美元首通話精神的高層工作會晤,雙方都致力於建設性地解決問題,推動務實合作,都有意「把更大的驚喜留在後面」,國際輿論普遍關注此次會晤,不少西方媒體用「轉折點」「新起點」等詞彙來形容會晤取得的成果,認爲這次會晤對於推動中美關係未來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二、中美瑞士會晤,助推中美關係重回「正軌」

鳳凰網《風向》: 您認爲此次對話的意義是什麼?此次會晤是否意味着美國對華態度和政策的轉變?

董春嶺: 此次高層對話是中國穩定中美關係、積極塑造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是中國「統籌發展和安全」在中美關係中的具體體現。若真要爲近段時間以來美國對華態度的積極變化的尋找一個「轉折點」的話,我認爲是中美9月元首通話發揮了重要的戰略引領作用。9月10日,中美元首通話時,習近平主席就指出中美關係不是一道是否應該搞好的選擇題,而是應該如何搞好的必答題,攸關世界前途命運,是兩國必須回答好的世紀之問。這次通話中,拜登也明確表示「美方無意改變一箇中國政策,願同中方展開更多坦誠交流和建設性對話,確定雙方可以開展合作的重點領域,避免誤解誤判和意外衝突,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

此後美國處理中美關係基調和行動開始發生積極轉變。9月21日,拜登在第76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時的演講時表示:「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也不是在尋求一個被僵化地劃分成集團的世界」,這既是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擔憂中美關係失調和中美「新冷戰」的一種迴應,也是對美國國內對華強硬派持續鼓吹「中美新冷戰」的「政治敲打」,對華再次傳遞了希望加強合作的信號。

9月25日晚,孟晚舟女士在被加拿大方面非法拘押1000多天後,乘坐中國政府的包機回國,上屆美國政府給中美關係、中加關係安插的一根「毒刺」被拔除,同時表明拜登政府正在按照「兩張清單、三條底線」的內容管控中美關係,爲中美合作提供了契機。

10月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例行的對中國國慶祝賀聲明中特意增加了一句「美國正尋求中美合作,以便解決中美共同面臨的挑戰」。10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琦在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表對華政策演講時特意提到中美經貿不應「脫鉤」(Decoupling)而是要「再掛鉤」(Recouping),中美兩國關係不僅事關中美兩國,而且影響到全世界,美國應當尋求同中國「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這些表述對下個階段中美關係的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美方上述一系列調整和變化給此次中美蘇黎世會晤營造了一個相對有利的氛圍,同時,此次會晤本身也是美方對華持續釋放積極信號的一個組成部分。

鳳凰網《風向》: 您提到,此次會晤是美方對華持續釋放積極信號的一個組成部分,請問爲何美國會開始對華持續釋放積極信號?

董春嶺: 美國近段時間以來態度的轉變是中美上一階段激烈博弈的產物,同時也受拜登政府近段時間以來的內外困局影響。根據觀察者們以往的經驗,每一個美國新總統上臺後在外交上都有一個「學習週期」,只不過對「以諳熟外交事務自居的拜登」而言,外界和他本人都對其縮短甚至「不需要」這個「學習週期」信心滿滿。拜登政府看待世界的方式、處理外交的方式都停留在很多年前,然而時過境遷,美國的外交信譽和軟實力早已川普政府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舉措下變了樣子,這個世界已經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世界,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早已今非昔比。因此,當安克雷奇會晤上美方繼續帶着「從實力的地位出發」的優越感居高臨下地干涉中國的主權和內政時,突然發現中國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拜登政府在系統性清除「川普遺毒」時,有意地在外交上忽略了最需要糾偏的中美關係部分,並迫不及待地通過《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南》繼續將中國定位爲最嚴峻的戰略競爭對手,希望能夠通過渲染中國威脅,繼續轉嫁持續增長的國內政治壓力、彌合極化和分裂的美國政治與社會,同時,拜登政府希望拿川普時期「倒行逆施」的政策當籌碼,把理應自我調整政策當成對華交易和施壓的手段。而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中國對拜登政府繼續對華遏制打壓的一系列做法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面對美國肆意向中國身上「潑髒水」,我們有理有利有節地展開了輿論鬥爭;面對美國打着「對抗、競爭、合作」三分法的幌子,試圖「好處佔盡、壞事做絕」,我們有針對性地調動自身的政策工具堅決地予以抵制。

阿富汗狼狽撤軍所帶來的美國內政外交危機讓拜登政府的「迷之自信」化爲泡影,9.11二十週年所帶來的戰略上的反思讓拜登政府有了一個重新認識非傳統安全威脅、全球治理危機的機會。「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這一時期的鬥爭不僅有效地捍衛了我們的國家安全,還爲拜登政府提供了新的看世界、看中國的視角,成爲新政府外交「學習週期」的重要內容。

此次對話反應的不僅是美國戰術層面上的調整,也有戰略層面上的反思和「糾偏」。當前,拜登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兩個重要的事實:一是拿中國當藉口推動國內政治議程的實際作用已經越來越小了。 隨着中期選舉日益臨近,拜登政府的工作重心也更多地聚焦國內事務,受疫情加劇、通貨膨脹嚴重、債務上限到期等因素影響,美國的經濟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美國工商界亟需新的利好消息提振經濟,而解決中美經貿摩擦的遺留問題成爲呼聲最高的當務之急。

拜登團隊想要力推的1.2萬億美元基建法案和3.5萬億美元的預算框架法案在國會都遭遇了巨大阻力,這一回,任憑拜登再如何炒作「中國威脅」兩黨都不再買賬了,雖然共和黨內仍然被反華仇華情緒所左右,但在中期選舉這件關乎本黨切身政治利益的大事上共和黨「寸土必爭、心明眼亮」。再其看來,拜登這會兒再拿「中國威脅論」「中國競爭論」說事不過是忽悠,是共和黨已經「玩剩下來的戲碼」。而川普的政治力量在美國國內依然活躍,對2020年大選拜登勝選合法性的質疑在美國國內仍然廣泛存在,隨着內政諸多議題佔據美國輿論的焦點,「中國因素」開始部分淡化。

二是沒有中國的參與、支持與合作,美國成功推動全球性議程的機率幾乎爲零。 美國這位昔日「一呼百應」的所謂「全球治理領導者」已尷尬地發現:雖然自己賣力地建新羣、拉小圈子,但主要國家普遍對其中「新冷戰」風險高度警惕,選擇站在自己身邊的依然是先前的幾個盟友夥伴。在氣候變化等議題上,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自己在議程設置等方面的能力還不如德國、法國。在阿富汗、伊朗核問題、朝鮮半島等問題上,如果缺失了中國的幫助,自己很難再成功推動任何地區安全議程。在反恐、全球應對疫情的問題上,少了中國的參與和支持,美國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亦是舉步維艱。

鳳凰網《風向》: 拜登在上臺後,一直強調中美之間是「競爭而非衝突」,但是中國卻不以「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能否請您詳細解讀背後原因?

董春嶺: 中國不以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中美關係本身,影響着大國關係的性質和走向。「競爭」定義了中美關係作爲「對手」的一種狀態,這種關係狀態直接影響着世界各國對國際秩序和大國關係的看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擔憂正說明這一點,這是一個大國競爭的時代,還是大國合作應對全球風險的時代?中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共同安全的理論回答了這一問題,很顯然,美國所謂的「戰略競爭」不是符合歷史潮流和人類發展大勢的答案。

二是中國的發展主要目的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和其他國家競爭,不是爲和他國一爭高下,分個輸贏;中美兩國都應專注於自身發展,更好地關注本國民衆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不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思維當中出不來,認爲「對方所得」必然是「己方所失」,中美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多極化的世界,選擇兩極對抗的後果只能是「兩敗俱傷」,中斷自身發展進程,使彼此陷入安全困境,最終在全球發展進程中敗下陣來。

三是「競爭」一詞雖然中性,但川普執政時期打着競爭的幌子給中美關係製造了諸多負面遺產,已經讓這個詞彙徹底變了味道。美國新政府的當務之急是清理這些前任遺留下來的「雷」,而不是延續上屆政府的口號,這一口號不僅無法給中美關係的未來定性,同時也會給拜登政府重新思考對華戰略帶來困難,還會給美國國內的反華力量繼續炒作「中國威脅」鼓吹遏制打壓中國提供最核心的「理論基點」。

中美要回答「如何處理好中美關係這道必答題」,就需要重新回到合作的軌道上,通過發揮元首外交的引領作用,發揮戰略對話機制的推動作用,管控危機、明確底線,減少誤解誤判,在經貿、人文、科技等領域重啓交流、務實合作,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全面修復中美關係的民意基礎,共同推動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共同推動中美關係的健康和安全發展。

三、美方雖然對華態度緩和,卻依舊「小動作不斷」

鳳凰網《風向》: 這些天有美國媒體爆料美國秘密協助臺軍訓練,同時美國中情局高調宣佈成立「中國任務中心」。請問您認爲怎麼看這些美方的最新動作?判斷中美關係走向的關鍵點又在哪裡?

董春嶺: 在美國,政府部門尤其是「深層國家」遏制打壓中國的政策慣性很強,把中國當做唯一競爭對手的思想基礎很強,美國戰略精英要求遏制中國的新冷戰思維很強。這些小動作也提醒中國,雖然美國現在對華態度有了一定轉變,但是總體而言,美國對華大戰略沒變。而且,美國政府「嘴上說一套,實際做一套」的行爲我們早已屢見不鮮,中國處理對美關係上也一貫堅持「聽其言,更觀其行」。上一個階段我們處理中美關係的一條基本經驗是「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下個階段,這條經驗依然需要我們重視和遵循。判斷拜登政府時期中美關係走向的最重要「風向標」是美國即將出臺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大戰略框定了美國處理對華關係的基本方向,這份報告對中國如何定位最值得關注,美國是否繼續以「頭號戰略競爭對手」的定位和視角看中國?決定了未來三年中美關係的性質和基本走向。

(本文來源:鳳凰網《風向》,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