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到露草 鄱陽湖面積13天縮水逾1/4

受高溫少雨天氣等因素影響,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浸泡在水中的明代古石橋「千眼橋」也現身湖底。(中新社)

受到今年持續晴熱高溫天氣影響,大陸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水位持續走低,湖區水面面積在短短13天內就縮水超過1/4。截至7月15日上午9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降至13.08公尺,比多年同期偏低5公尺之多。在鄱陽湖餘干縣康山段通過航拍鏡頭更看到因水位走低、鄱陽湖航道變窄,往日寬闊的湖面露出灘塗和綠草。

大陸央視報導,受持續高溫天氣、上游來水減少等多重因素影響,鄱陽湖水位在今年6月30日漲至15.18公尺後,每天以10到20公釐的速度快速回落,湖區水面面積、容積也隨之大幅縮減。

事實上,近年鄱陽湖的乾旱已不是新鮮事,新旱年頂替舊旱年,不斷成爲陸媒報導中「1951年來最乾旱的一年」。2022年鄱陽湖也因乾旱天氣,在40天縮水69%由湖變河,大片可通航水域消失,湖底的明代石橋更因此露出「廬山真面目」。

大陸方面也對鄱陽湖水位下降後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進行分析。首先水位下降導致溼地面積減少、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生態問題。鄱陽湖是大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際重要溼地,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洪泛區和調節器,在防洪、調節氣候、淨化水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據瞭解,鄱陽湖共有鳥類424種、魚類162種、植物1000多種、兩棲爬行動物76種,像是大陸一級保護動物白鶴、東方白鸛、黑鸛等,且因爲溼地面積減少,也會導致水草與浮游生物減少等破壞水生態系統。

另外水位下降也會導致當地的漁業損失、旅遊受阻、農業灌溉困難等經濟問題。由於鄱陽湖也是大陸重要的漁業基地和水產品供應地,在淡水漁業佔有重要地位。據統計,鄱陽湖每年可提供淡水魚類約10萬噸,佔江西省淡水漁業總產量的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