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程學習成果有6種 過程比結果重要

臺大社會系「作夥學團隊,過去廣泛蒐集高中端及大學端對於高中生課程學習成果」該如何呈現的意見,並在今天發表結果。(林志成攝)

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中的「課程學習成果」要怎麼呈現?教育部委託臺大社會系團隊對高中端及大學端進行調查發現,課程學習成果有6種呈現方式,並要秉持「過程比結果還重要」及「核心素養能力學科知識更重要」等兩大原則

大學考招新制111學年起實施,現在高中生必須建立「學習歷程檔案」,其中「課程學習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部委託臺大社會系進行「作夥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劃」,過去辦了50場會議,廣泛蒐集高中端及大學端對於「課程學習成果」的意見。

這項計劃的主持人、臺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表示,超過9成的與會者認爲大學在審查「課程學習成果」時,應該秉持「過程比結果還重要,或一樣重要」,以及「核心素養能力比學科知識更重要,或一樣重要」兩大原則。

林國明說,課程學習成果有6種呈現方式,包括學習單、實作作品實驗活動紀錄主題專題報告、小論文專題研究綜整性學習紀錄等。高中生在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時,應秉持三個原則,包括優先呈現作品摘要、保留作品呈現的完整性、及具體呈現知識和核心素養的能力。

「不建議學生將上課筆記或期末報告直接上傳」,林國明說,學生如果只是將整理過的資料上傳,大學端會不知道重點在哪裡,因此學生在作品前一、兩頁應呈現摘要內容,說明自己學習動機、過程及心得。

板橋高中校長賴春錦表示,過去老師批改作業後發回,學生大概只看個分數,也不見得會將錯誤修正。未來升學要看課程學習成果,這對高中教學造成改變,老師除了教學以外,還要思考幫學生留下學習成果;而學生則愈來愈重視資料的整理,並會將學習成果調整到最好後才上傳。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周弘偉表示,高中生呈現課程學習成果的方式很多種,沒有一定要什麼樣的形式,但要將自己過去的學習成果歸納、摘要後,再具體說明自己的體驗及心得。教育部會將臺大社會系蒐集的資訊,納入大學端申請入學招生的審查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