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高價彩禮陋習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發佈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禁止以彩禮爲名索取財物,並完善彩禮返還原則,對遏制高價彩禮蔓延趨勢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多地彩禮數額持續走高,引發社會熱議。作爲我國傳統習俗,彩禮蘊含着兩個家庭對新人的美好祝願。但是,隨着彩禮數額不斷上漲,由彩禮引發的糾紛逐漸從家庭矛盾演變爲社會問題。有人罔顧現實情況,盲目將彩禮視爲衡量愛情的標準,攀比之風悄然蔓延,甚至出現借彩禮之名行詐騙之實的刑事案件。

此次新的司法解釋並沒有“一刀切”地否認彩禮這一風俗,而是對支付和返還情形作了必要的調整。意在強調彩禮本身和當下價值觀並不衝突,但不應只盯住“財”、忽略了“禮”,進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讓彩禮迴歸於“禮”而非“財”,是破解此類問題的關鍵。從源頭上規範彩禮給付行爲有助於遏制高價彩禮蔓延趨勢。在福建龍巖,上杭法院已助推轄區80%的村居將“倡導聘金彩禮不超過5萬元,隨禮不超過300元”等革除婚嫁陋習的內容寫入村規民約,切實爲家庭減負。

從實際情況看,高價彩禮從來就不是保障家庭幸福的秘笈,反而可能成爲引發家庭矛盾的導火索,甚至爲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機。

近年來,一些存續時間較短的“閃離式”婚姻引發社會對彩禮返還的爭論。前不久最高法發佈的涉彩禮典型案例中,審判機關綜合考慮共同生活時間長短、是否辦理結婚登記、孕育情況等多重因素,妥善解決此類糾紛。這些案例既從法律層面定紛止爭、明確裁判規則、平衡各方利益,也爲社會成員如何理性對待彩禮和婚姻的關係提供了行爲指引,推動建設文明社會風氣。

2021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3年對治理高價彩禮提出要求,民政部先後確定32個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倡導簡約適度婚俗禮儀。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主動做“低彩禮”“零彩禮”先行者,選擇參加集體婚禮、慈善婚禮,着力以感情夯實婚姻的“地基”,文明健康的婚俗新風尚正在形成。

彩禮是組建新家庭的一個小環節,背後卻牽動着移風易俗、樹立新風的大課題。期待全社會早日形成共識,讓彩禮迴歸於“禮”,讓婚姻迴歸於愛,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吹遍每一個角落。 (經濟日報 康瓊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