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別因短暫成功 淪外交冤大頭

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日前低調訪問美國,並在美國行之後訪問歐洲,先後訪問歐洲議會、捷克、波蘭、立陶宛。法新社

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近期先後訪問美國和歐洲,雖是循往年慣例,在正式上任前進行非正式的外交工作,否則等到就任後,出訪變得過於敏感,不免綁手綁腳。但有別於過去的是,蕭美琴此行重心顯然更傾向與歐洲各國建立良好關係,除延續我國與歐洲持續拓展關係的外交策略,同時緊抓俄烏戰爭之後,爲臺歐關係創造機會與空間。

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開始重新思考歐洲主體性,以及自身過去對國際發展的漠視,並在對俄國入侵烏克蘭感到驚訝和驚嚇的同時,開始對美國的支持及中國的崛起感到憂心,尤其,緊鄰戰線的中東歐國家,爲了避免被戰火進一步波及,也希望獲得來自國際各方面的支持,臺灣成爲在理念和資源上都能給予他們支援的對象。我國與捷克政府簽署備忘錄,展開臺捷合作重建烏克蘭計劃即是一例。

臺灣由於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再加上兩岸議題浮上臺面,逐漸成爲世界焦點,歐洲也對臺灣感到前所未有的好奇。據瞭解,我國今年總統大選,歐洲甚至史無前例做了深入觀察,讓許多涉外人士都感到驚奇。

臺灣有意利用歐洲戰情,及歐洲對臺灣的好奇心來拓展臺歐關係,盼在國際二元對立情勢再現之下,爭取歐洲各國的認可,成爲民主陣線一員,其實無可厚非,畢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蕭美琴的歐洲行,顯然也建立在這樣的思考之上。

不過,雖然臺灣確實看見與歐洲互動的絕佳機會,但外交政策仍是務實主義至上,雙方各取所需。中東歐各國爭取臺灣做出經濟援助、重建,甚至提供技術發展的同時,臺灣則希望藉此取得國際目光,但也要萬萬小心,別因爲取得了短暫的成功,卻未能得到實際的外交成果,反倒最後成了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