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從全球生醫資本市場 看臺灣生醫產業發展與契機

臺灣生醫產業推動約40年,鋪陳的技術及產品線受國際重視,且愈來愈多國際大廠高階人才回臺貢獻,將促成更多技術的深耕及臨牀試驗推進的突破,帶給資本市場更多好消息。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2年1月接受一家生醫專業雜誌訪問,請我預測未來一兩年臺灣生醫資本市場榮枯,當時亦另訪問一位證券分析師。兩位預測走勢完全相反,而我是持正面看法的那位。到2023年10月的今天,回顧當時預測,面臨俄烏戰爭及美國聯準會即將升息不確定壓力,仍對臺灣生醫資本市場抱持信心,實系多年接觸、研析生醫產業而做出的判斷。

■政策與市場相挺,臺灣生醫股逆勢上漲

美國那斯達克生醫指數從2021年的高點5,517下跌,到今年10月13日收在3,936.7,跌幅約29%。而香港恆生醫療保健或生物科技指數跌幅,較之美國那斯達克生醫指數則有過之,從2021年的高點下跌,迄今跌幅更達64%。反之,當全球股市跌跌不休之際,臺灣生醫指數,不論上市生醫指數,或者櫃買生醫指數,皆從2021年的高點繼續攀升,迄今成長超過10%。若從2020年低谷起算,則成長至少2到3倍。亦因爲這一波全球生醫資本市場消長變化,吸引多家海外生醫公司紛紛詢問回臺上市櫃的可能性,2012年到2015年灣生醫資本市場股市榮景嫣然再現。

臺灣生醫產業的蓬勃發展,拜兩個重要政策所賜,其一系2007年啓動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其二即爲臺灣資本市場的支持,取得經濟部「科技事業具市場性意見書」即可向證券主管機關申請上市櫃籌措資金。前者制定後,我在次年帶着它赴美招商,所有在地與會者無不眼睛一亮,詢問相關研發及股東投抵等相關規定,規劃回臺籌設生醫公司的可能性。後者則爲前述掀起第一波生醫產業上市櫃榮景的推手,亦就是沒有獲利、亦未產生營業收入的生醫公司,亦有機會在資本市場籌資。當年是項榮景,吸引保守的亞洲資本市場紛紛來臺取經,例如香港、大陸及韓國,不僅造就香港生物科技公司在2018年掀起的上市熱潮,亦間接推波助瀾於香港掛牌的大陸生技公司迅速發展。

■生醫產業深耕有成,吸引國際與投資人目光

而近期臺灣證券交易所,對於新經濟及政府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重視,更陸續推出鬆綁投資人資格、聚焦以市值爲核心、縮短掛牌準備期程的創新板等措施,在在顯示資本市場對創新科技及生醫事業籌資的支持。

爲何我對臺灣生醫資本市場有信心呢?除了前述政策助益外,臺灣生醫產業推動約40年,鋪陳的技術及產品線,愈來愈被國際重視,持續的授權成功更帶動投資人信心。前有智擎、寶齡富錦、太景、益安;近期有合一、逸達等;今年更有臺新藥、昱展、安基、國邑等。後續愈來愈多國際大廠高階人才回臺貢獻,深信將促成更多技術的深耕及臨牀試驗推進的突破,帶給資本市場更多好消息。投資人對生醫產業亦從完全不理解,漸被教育認知,面對臨牀試驗結果,冷靜以對,解盲失敗成爲單家公司股價影響,而非股市全面重挫。凡此都支持臺灣生醫資本市場發展愈趨健康。

這一波全球生醫資本市場的低谷,帶給臺灣生醫產業甚麼契機呢?此刻在臺正系最佳募資時點。儲備豐沛糧草、加速研發進程,才能更具國際競爭力。另從投資角度,危機入市乃最佳時機。美國此時存在諸多產品頂尖,但資金不足,因股市低落籌資困難之企業;若能慎選產品線,進行併購或授權,當是甚佳時機。臺灣生醫併購天王保瑞,因併購,營業收入從2017年的3.6億元到2022年度的104.9億元,成長28倍有餘,市值亦從2017年的10億元成長到近期約600億元,成長更達60倍,他的成長策略制定、商機掌握及併購後管理領導力,暨透過資本市場資源茁壯發展所展現的營運綜效,實爲生醫企業可思考效尤借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