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因應氣候變遷 開創藍海新世界

積極種植海草與覆育珊瑚生態,雖與藍碳沒有直接相關,但打造健康海洋的永續生態系,纔是一切的源頭。圖/本報資料照片

雖說該是春回大地的季節,近來天氣依舊是乍暖還寒、捉摸不定,很難不令人聯想是否與氣候變遷有關。

適逢海洋委員會月前公佈完成臺灣本土紅樹林及海草牀的海洋碳匯「藍碳方法學」的消息,以作爲臺灣海洋藍碳碳匯量計算準據,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及碳權認證。

■臺灣四面環海 可發展海洋碳權

「自然碳匯」的來源很多,包括土壤(黃碳)、森林(綠碳)、溼地、海洋生態系(藍碳),甚至河流湖泊都有儲碳能力,可以吸收並儲存大量碳化合物,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

相較於發展較早的綠碳,佔地表面積約7成的海洋,無疑是地球上儲存二氧化碳總量最高的碳庫,特別是在海草牀、鹽沼與紅樹林等地。雖然由於海洋的量體龐大、又是開放流動空間,測量海洋碳匯的難度不低,但以臺灣四面環海的優越地理條件,相關(轉爲碳權)方法學的發展自然是愈快愈好。

筆者所服務的公司幾年前,在東馬來西亞買下環灘島的大部分面積(有1/4是國有保育地),希望可以打造一個透過零碳或低碳排方式營運,並使用負碳排技術抵銷必要活動所產生碳排的「零碳島」。

也許利用機會與各位讀者分享幾年來投入的觀察與心得。

正如同臺灣一樣,以環灘島的海島特色來說,看似有機會雙管齊下發展綠碳與藍碳,於是我們在分析島上土壤性質、評估適合樹種的同時,一併深入研究周遭海洋資源。

探索後發現,紅樹林非當地原生地貌,強加栽種不僅曠日廢時,可能還會對既有生態造成未知風險;倒是島嶼周遭原爲海龜洄游海域(早幾年遭非法炸魚破壞甚巨),而海草又是海龜主要食物之一,若是能積極種植海草與覆育珊瑚生態,應有助於覆育海龜與強化生物多樣性。

■藍碳碳權測量與歸屬 均需細緻規劃

考量自然因素之外,還有人爲限制。土地上的綠碳歸屬很容易釐清,在誰的土地上種樹固碳,土地所有權人自然能取得碳權;但藍碳的故事就說來話長了,以藍碳方法學中發展最多的紅樹林爲例,其最適合的生長環境爲熱帶地區的三角洲海岸或河口,特別是具有天然屏障的寬廣潮間帶,然而除了私人瀉湖之外,不論是在海岸或河口的紅樹林,都會牽扯到政府產權,如何釐清其碳權歸屬,顯然需要更細緻的政策規劃。

再加上,二氧化碳來無影去無蹤,除最基本的藍碳方法學之外,企業於租用海域所產生的碳權該如何認定,勢將大大左右企業投入藍碳領域意願,這些林林總總的不確定因素,都大幅增添藍碳變現的難度。

換言之,現階段我們在環灘島的重點工作,在於覆育海洋生態、增加海洋生物多樣性。先從調查海洋生態開始,包括確認珊瑚覆蓋率與密度、健康狀態、海草族羣密度與整個海洋生態現況;再着手種植海草、吸引海龜上島生蛋,並與沙巴野生動物部門合作,培育野生動物監察員,提高海龜照顧品質與提升孵化率;同步覆育珊瑚,提供海洋生物宜居棲息地。

這些都與藍碳沒有直接相關,因爲我們相信保護自然資源,打造健康海洋的永續生態系,纔是一切的源頭。

最後,回到藍碳。管見以爲,在國際共通標準出爐以前,企業取得「藍碳碳權」並不容易,頂多持續探索各種可能性。不過,以國家名義早日發展出相關方法學,肯定是好事一樁,或許可以攜手私部門共同研究,及早設計系列標準與制度;未來甚至可以結合鄰近國家,朝向區域性碳規範邁進,成就一個藍海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