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創新文旅融合,傳承紅色文化

(原標題:【光明時評】創新文旅融合,傳承紅色文化)

【光明時評】

作者:陳明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郝紹玟(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保護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羣衆發揚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創新紅色文旅融合形式,對於激發紅色文化的活力、彰顯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五一”假期,打卡紅色景點、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文化,成爲越來越多人的選擇。“紅色研學團”“紅色體驗館”“紅色劇本殺”等紅色文旅深度融合的沉浸式體驗,爲各地文旅發展增添了不少亮點。行走光榮之城,留下屬於自己的紅色印記——作爲2024上海紅色文化季市級重點項目之一,“紅色印記”上海城市紅色尋訪活動近日正式開啓。5月13日至7月31日,廣大市民可領取尋訪手冊,探訪遍佈全市的革命舊址、偉人故居、行業博物館等8個尋訪主題、45個紅色場館,收集場館主題印章,參與特色研學活動,完成“紅途”線上打卡。

沉浸式體驗在弘揚紅色文化和傳承紅色基因方面具有鮮明的優勢和特點。一是吸引力強。打破了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方式,把觀衆從“旁觀者”變爲“參與者”,激發關注與探索的慾望,極大調動了觀衆的熱情和積極性。二是真實度高。沉浸式體驗的一大特點就是在翔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上,根據歷史事實最大程度還原歷史情境,讓觀衆置身於歷史事件中,實現對歷史的再學習和再認識。三是交互體驗感強。如果說之前的紅色文化體驗帶給觀衆的是視覺和聽覺的盛宴,那麼現在的沉浸式體驗則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知匯聚成的綜合性具身交互體驗,讓觀衆多個維度沉浸其中、深受感染。四是教育效果好。通過親身體驗得到的認知往往更爲深刻,沉浸式體驗讓觀衆有身臨其境之感,觸發深切的“在場”感,是“身體—心理—情感—思想”的次第進階,是由“身至”帶動“心入”,由“心入”產生“共情”,由“共情”達成“共鳴”的層次躍升,由此產生的直觀感受更有助於形成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例如,上海黃浦區的“復興·頌”紅色革命劇本就充分應用各種虛擬現實技術、雷達感應等智能設備,讓觀衆通過虛實結合的場景設置、角色扮演的互動形式,體驗從中國共產黨建立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發生在黃浦區的紅色革命故事,每一位參觀者都能成爲紅色歷史中的一員,扮演那個時代的工人、歌唱家、解放軍戰士等角色,深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

紅色文化的沉浸式體驗採用多種藝術表達形式,更進一步增強衝擊力和感染力。包括通過紅色劇本、歌劇、舞臺劇、紅歌演唱會、紅色影視等,形成時、空、觀、演的多重集合,賦予紅色文化多種表達方式,滿足觀衆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例如,陝西延安紅街景區在設計時注重將紅色文化融入藝術當中,組織練兵場、博物館、民俗館等文化載體,舉辦沉浸式的藝術表演《再回延安》,將延安紅街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變遷用藝術的方式表現出來,深受大衆喜愛。重慶沙坪壩區渣滓洞景區打造的沉浸式史詩劇《紅巖紅》和情景式體驗劇《黎明之前》通過演繹紅巖英烈的感人事蹟,追尋紅巖精神,通過極具藝術感染力、互動參與感的表現方式,讓觀衆重回那段風雨如磐的革命鬥爭歲月,在藝術表達中觸摸歷史、瞭解英烈,心繫劇中人物的命運與情感,從而讓紅色文化更撼動人心。

面向未來,紅色文旅要充分利用本地紅色文化優勢,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運用“科技+文化+藝術”的創新形式,努力打造辨識度高、感染力強的文旅深度融合的時代精品,釋放紅色文化的教育潛能。在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教育引導人們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不畏艱險的奮鬥精神,鼓起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

《光明日報》(2024年05月17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