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安順屯堡文化600年 明代活化石

安順地戲是頭戴木刻假面的傳統民間戲劇,迄今已有600餘年歷史。圖爲在天龍屯堡上演的「三英戰呂布」劇目。(朱紹聖攝)

由貴州村民自主發起的足球、籃球賽事「村超」與「村BA」,近期在海內外媒體引發話題。然而,貴州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過去因被「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俗諺掩蓋而鮮爲人知。事實上,貴州安順市具600餘年歷史的「屯堡文化」孕育出多位著名人物,前國策顧問谷正綱即出身安順。

「探尋屯堡文化,感受大明遺韻」,兩岸媒體安順行活動日前舉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消除北方的主要威脅後,爲打通與緬甸的通道,開始將注意力轉向雲貴地區。元樑王把匝剌瓦爾密佔據該地,憑藉天險與明軍對抗,在數次招降未果下,朱元璋遂於洪武14年(西元1381年)組織25萬大軍進軍雲南。

當時貴州安順因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朱元璋「調北征南」,於當地大量屯兵。由於士兵主要來自江浙漢族,使當地迄今展示了明朝時期江淮地區漢族文化在黔中地區的傳承演變,具有600多年的歷史,被人類學家稱爲「明代生活的活化石」。

位於平壩區的天龍屯堡,保留較爲完整的「屯堡文化」。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天龍屯堡在元代就是順元古驛道的重要驛站。「頭上一個罩罩,耳上兩個吊吊,腰上兩個帚帚,腳上兩個翹翹」,是當地屯堡婦女身着「鳳陽漢裝」的經典特徵;當地稱女性爲「娘娘」(一聲),據悉也和江浙相通。

位於西秀區的鮑家屯則是屯堡村寨建設最早的屯,距今已有近640多年曆史,被譽爲「大明屯堡第一屯」,是典型的屯堡軍屯。古軍屯建築佈局從屯牆、屯門、內甕城,再到青龍、白虎、雄獅、鹿角等陣,組成了鮑家屯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也體現了傳統風水學的經典理論。

同樣位於西秀區的舊州古鎮爲元明之際的安順州治,自西元1351年置州,至1602年升爲安順軍民府,共歷250餘年。古鎮街道按照陰陽五行佈局,古城牆爲葫蘆形結構,城內古寺林立。因人文薈萃,清末進士周之冕、儒商簡敬齋,及國民黨「一門三中委」谷正倫、谷正綱、谷正鼎三兄弟等人均出自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