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太平洋大戰略下注定失敗的島鏈封鎖(譚傳毅)

制海權是相對的,它和陸權的領土與主權完全不同。當中國艦隊出現在美國第二與第三島鏈大後方時,漸漸的淡化與模糊了第一島鏈封鎖,使得制海權更加的不確定。圖爲示意,安徽艦 。(大陸人民海軍視訊截圖)。

1月7日《觀察者網》刊載了一篇由葛漢文撰寫的《美國念念不忘的「島鏈封鎖」,到底有沒有抓住海戰命門?》文章,文中表示,「中美兩國均擁有核武器,針對海上封鎖均極爲有限,且對雙方決策者都不具有太高的吸引力。」

美國一向熱衷於島鏈封鎖,不免誇大了島鏈封鎖的價值。在上個世紀之前,島鏈確實能夠達到封鎖大陸的目標,但隨着中國崛起,島鏈封鎖已經喪失了功效。

海軍有思想嗎?

這是個大哉問。如果海軍有思想的話,爲何偉大的軍事思想家像是克勞塞維茲、約米尼甚至於孫子等卻避開了海軍戰略?這是他們嚴重的失誤、或是因爲其它?

魯瓦克(Edward N. Luttwak)認爲,海軍戰略應從「大戰術」的觀點來理解;英國可能誤解了馬漢的決戰理論,否則不會輕易的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有科白(Julian Corbett)把海軍與政治巧妙的掛上鉤,使其能夠真正的成爲戰略思想。

1880年之後,陸續出現了三位偉大的海軍思想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科白(Julian Corbett)、卡斯特(Raoul Castex),二戰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偉大的海軍思想家了。

他們即使偉大,但對於海軍思想的論述也很勉強,大部分是經驗陳述,很少是關於整體海軍哲學的思辯與體系的建構。在這兩個限制條件之下,海軍戰略理論「落後」在經驗之後是必然的。

之後許多學者似乎不再有海洋的大腦或熱情,充其量只是把海軍當作外交權力的工具,像是卡伯(Sir James Cable)的《艦炮外交》(Gunboat Diplomacy)。然而,作爲外交工具的海軍還有思想嗎?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沒有一位海軍軍官或是戰略思想家預想到潛艦對水面艦隊的威脅,直到二戰之前,能夠一眼看穿航空母艦所將扮演的角色者,實在少得可憐,絕大多數都還沉醉在主力艦的時代裡。

再如現代航母的功能也備受質疑。很多人說航母時代已經過了,若果真如此,美海軍怎麼沒停過航母建設?在作戰的領域裡面,航母的易毀性很高,極易受到各種武器像是彈道導彈或魚雷的攻擊;但若把航母當作艦炮外交工具,例如封鎖中國大陸沿岸,還是大大的有用。

無論如何,把一種「工具」視爲「思想」,未免太褻瀆「思想」了吧?別忘了,畢竟使用工具的是「人」,而不是工具本身。

島鏈封鎖的「思想」

美國採取島鏈封鎖戰術對付中國大陸。對中國大陸海上封鎖有兩個意義:使解放軍海軍無法戰鬥、切斷中國大陸並保護己方之海上交通線。但在實踐上,美軍無法封鎖中國艦隊,而只能遠距離監視或進行抵近偵察和自由航行。

然而,海上封鎖有其限制:第一,中國必須被說服(或被強迫)放棄海洋。在二、三十年前或許還可能,現在解放軍邁向遠海已是事實,不是誰強迫得了的。在海戰史上,封鎖只能作爲輔助手段,最終還是要海上決戰或登陸敵方領土。

第二,中國大陸對外通路必須完全依賴海洋,否則,如果大陸改從陸路向外發展(例如一帶一路),海上封鎖就失去其效用。

第三,即使美軍成功封鎖大陸沿海地區,美國仍無法確定解放軍艦隊是否不再出海挑戰美軍制海權,更何況美軍根本沒有能力完全封鎖大陸。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海上封鎖是獲得制海權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海上決戰與兩棲登陸。從消極的角度來看,由於海上封鎖不具決定性的結果,只能拉長戰線。正是因爲海上封鎖的不確定性,使得海軍作戰極難形成一個思想體系,特別是制海權的獲得與維持。

制海權本身是相對的,因爲海洋是公共財,我們只能通過不能佔領,它屬於擁有制海權之一方,而制海權的獲得與維持又依賴海軍的實力。海洋不像陸地有高山或平原,哪兒發生戰鬥,那兒就是戰場,誰贏得海戰,誰就擁有制海權。

爲能維持制海權,必須依賴海軍經常性的派遣艦艇巡弋,不然是徹底殲滅敵方海軍、或實施海上封鎖,但在實踐上極爲困難。像中國這麼大體量的國家,想要有效封鎖中國艦隊,得在每個海上通道都部署艦隊,那是不切實際的。

由於制海權的相對性,表面上看美軍掌握主動,但對於中國人而言,海洋反而充滿了機會與謀略。既然海洋是公共財,你能來,爲啥我不能去?偌大的太平洋就像一個圍棋棋盤,到處都是戰場。

太平洋棋盤

去年12月21日,梅德韋傑夫以統一俄羅斯黨的主席身分訪華,引起外界關注。不久,俄羅斯媒體《獨立報》披露,俄羅斯計劃將貝加爾湖以東整個遠東地區,變成一個向中國開放的超大經濟特區。

先別夢想能夠從俄羅斯那兒獲得什麼好處,光是中國政府倡議多年的「振興東北」都沒弄成功,如今何德何能開發俄羅斯遠東地區?撇開經濟特區不談,中國倒是可以依託遠東地區幾個港口例如海參威、東方港和羅斯托夫等,開拓北方航路。

白令海中間的代奧梅徳羣島是個象徵性島嶼,在俄屬大代奧梅徳島和美屬小代奧梅徳島之間有一條國際換日線,沿着國際換日線南下,一直可以達到南太平洋的吉里巴斯,巧妙地把太平洋劃分爲兩大部分,國際換日線以東是美屬太平洋,以西是中屬太平洋。

「寬廣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美中兩國」,這句話是習近平曾經在2014年11月12日接待美國總統歐巴馬、及在2017年11月10日接待川普總統時說過的話。

同一句話對不同的美國總統各說了一次,難道是玩笑話一句?當然不是。這是中國向美國的政治宣示。一旦中國在白令海獲得島嶼基地,不論是向俄羅斯租借或是種島,從北方沿着國際換日線向南太平洋形成一條航線,就能夠切開「寬廣的太平洋」。

其中的象徵性島嶼是俄屬大代奧梅徳島,作爲美中勢力範圍劃分的北方起點,中俄聯合艦隊各自從母港出發後駛向大代奧梅徳島,向東可到阿拉斯加阿留申羣島威懾美國,向南則遠航南太平洋,落實了國際換日線的政治功能。

2015年中俄艦隊演習,演習結束後中國艦隊沒有回國,而是北上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美國國務院並未強烈反應。未來,美國將會後悔當時的輕忽而付出代價。

島鏈封鎖必然以失敗告終

當美軍正陷入島鏈封鎖的困局之際,中國艦隊已經跑到阿拉斯加了。在南太平洋,法軍偵察機發現一個以052D驅逐艦爲主的編隊,表示中國艦隊在太平洋幾乎無所不在,稍微有地緣戰略眼光的人應該要能看出中國在太平洋的佈局。

雖然中國政府宣稱不會劃分勢力範圍,但實際上就是一種博弈,是一種建立在技術與形勢基礎之上的博弈,這個博弈就是制海權的爭奪。

如前所述,制海權是相對的,它和陸權的領土與主權完全不同。當中國艦隊出現在美國第二與第三島鏈大後方時,漸漸的淡化與模糊了第一島鏈封鎖,使得制海權更加的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性可以用謀略來展現,看起來,中國人比美國人更適應謀略。

隨着中國不斷崛起,航母編隊越來越龐大,可以預期中國航母發展不會僅止於此,因爲還有一帶一路經濟利益需要航母保護。美中競爭的大戲纔剛剛開始。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