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臺籍社造員教影拍攝 推過阪村社區營造成果

過阪村民不分老少,都來參加各種課程訓練班。(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大陸近年加強鄉村振興,廈門市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又引進臺灣社區營造理念,在廈門海滄區的過阪村,結合外來人口,以掌握現代多媒體爲切入點,教導村民拍攝影音短片,開創另一種鄉村風格。

過阪村屬於海滄區東孚街道,當地村民大部分是外來人口,有40年前從泉州安溪移來的「在地人」,也有3分之1近千人是遷來廈門暫住的「外省人」。先來後到都是「過阪人」,彼此之間相處融洽,融入廈門這個大家庭。

城鄉發展基金會的社造員在田野調查時發現,老一輩的泉州移入人口,早已內化爲廈門人,後來隨着經濟發展才遷來的外地人,大部分是從貴州、四川、閩北等地而來。雖然過阪村屬於城市邊緣,但經濟條件不差,村民對新事務的接受程度也高。

小學生也來參加發掘村落文化課程,過程中得知自己的村落歷史。(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在「尋找鄉村代言人」時,年輕的外來人口最爲積極,他們認爲自己是新過阪人,對這塊土地已經產生感情連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融入過阪生活。社造員發現,這個村的外來人口不會拉幫結派,對過阪村有很深的認同感。

其中一名臺籍青年社造員,曾在臺灣擔任大學講師,認爲過阪村的風景人文材料豐富,決定開辦影音拍攝講習班。「都是用手機拍,從自己的家人、小孩拍起」楊姓社造員記得,剛開始先學拍照片,再教導村民找到好的角度,「例如把小孩頭拍大一點比較可愛,把老婆的腿拍長一點纔不會被罵。」

虹彩媽媽團利用晚上空閒,練習各種團體舞蹈,村裡節慶時大膽演出,也是歡迎外來客人的一個節目。(城鄉發展基金會提供)

所謂分鏡、構圖等專業術語根本不用講,因爲村民聽不懂,但在一次次的教學與成果分享當中,村民自然而然懂得了構建畫面的技巧;待所有照片被剪輯成短影片之後,就開始進入影片拍攝課程。

城鄉基金會的社造員經驗豐富,「在村裡面出外景時,一定備有零食飲料」讓參加者有邊玩邊學習的趣味感,不會有壓力,之後逐步加深村民們對影音視頻的理解。

到2021年10月,已經可以舉辦村民影片競賽,高達18支影片參賽,預計今年底辦一次「鄉村影展」,讓村民用影音紀錄自己的家庭故事、家鄉風物,用鏡頭敘說過阪故事。

臺籍社造員就住在村子裡,從一開始跟村民打交道時的陌生感,到現在「走遍全村都認識」,很有成就感。50歲以上的女性被組成「虹彩媽媽團」,平常練廣場舞、腰鼓隊,還帶着小孩子加入導覽培訓營,每當有外地人來參觀時(各省常派人來參觀海滄的鄉村振興成果),這羣虹彩媽媽就帶上擴音器出動,娓娓道來她們過阪的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