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際難民問題 Taiwan Can Help!(張良任)

圖爲2021年11月24日,移民乘船抵達英國鄧傑內斯角海岸。(新華社)

從今年2月俄羅斯展開對烏克蘭的軍事攻擊,戰事持續了7個多月,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已造成800萬烏克蘭人逃離家園到鄰近國家,其中多半是婦女及兒童,因爲18到60歲的男性不得離境,另外有700萬人被迫離開戰爭摧毀的殘破家園,流離失所, 前景堪虞。猶記8年前俄羅斯展開了對南部克里米亞半島的軍事行動,造成了100多萬人的大逃亡。

難民是因爲受迫害、戰爭、暴力、貧窮與饑荒而被迫離開自己國家的人士。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都不能或不願重返家園。政治鬥爭、戰爭、種族、部落和宗教之間的暴力鬥爭,往往都是導致難民逃離家園的主要原因。

根據難民署的統計,目前有2700多萬難民,其中18歲以下佔了一半的人數,全球超過2/3的難民主要來自5個國家:敘利亞、委內瑞拉、阿富汗、南蘇丹和緬甸(羅興亞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幾次重大戰爭之後也造成了數百萬阿拉伯人難民,爲處理他們的問題,聯合國另外成立救助與工作署。

另一類是國內流離失所者,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但沒能逃到其他國家,只能在國內到處尋找可以暫時棲身立命之所。這些人是聯合國難民署最大的援助羣體。在法律上他們應該受到自己政府的保護,但他們不受國際法律的保護,也不符合領取各種人道救援物資的資格。根據聯合國的統計,這類人目前有8900萬人。敘利亞、剛果、哥倫比亞和葉門有最多國內流離失所的人口。

收容國爲安置難民除了提供食物、飲水等維繫他們的基本生存之外,還需要提供疫苗注射、傳染病預防,就學、傷病照護,乃至心理健康教育等。這些人不可能永遠住在難民營中,如何妥善安置,安排工作等對收容國來講都是很大的政治與財政負擔。

難民一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被認定,國際聯盟在1921年設立了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聯合國則在1950年12月成立了國際難民署,1951年聯合國才作出對難民如上所說的定義。當時主要是爲協助二次大戰後歐洲產生的難民,之後隨着國際情勢的變化逐漸擴展服務的範圍與功能。

剛成立時難民署一年的預算只有30萬美元,目前已經增加到了近100億美元,足以反應出今天國際難民問題的嚴重性。聯合國難民署表示,目前每年能夠募集到的經費只達需求的一半。今年5月間獲得政治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翁俊明先生,他是印尼華商,更是印尼總統的臺灣特使,他在2016年被聯合國難民署敦聘爲3位首席特使(Eminent Advocat)之一,代表亞洲。過去幾年他已經捐助了1300萬美元協助在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的難民,提供他們燃眉之需。

臺灣想要拓展國際空間,參與聯合國,對國際社會多提供人道援助,Taiwan Can Help !的口號從難民問題着手應該是一個有意義的方向,與翁先生合作也可以是個起步點。(作者爲前駐以色列特任大使)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