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流浪地球》與「流浪氣球」:人類團結自救還是對立分裂?(鄭清和)

《流浪地球2》也在春節檔期登上北美院線,票房表現不錯,美加華人圈與留學生相約觀賞。(圖/中新社)

就在《流浪地球2》進入北美院線、收穫高上座率之際,一部由美國政客導演的「流浪氣球」大戲也在美國上演。前者是堪比好萊塢工業水準的科幻鉅製,講述了地球危機下人類的團結自救,而後者則是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爲當前充滿張力的中美關係再添寒意。

用「鬧劇」形容今次「流浪氣球」風波,絕非浮誇。畢竟,在全球網民爲ChatGPT展現的人工智能新突破而驚奇的21世紀,美國部分政客堅稱「氣球」是中國「間諜設備」,總給人以時代錯位的穿越感。數位與資訊時代的間諜設備,很難想像會是一個衆目睽睽之下的氣球模樣。儘管中國已明確解釋,該氣球是民用性質的氣象科研裝置,被不可控的西風帶吹至美國上空,拜登政府仍派戰機發射導彈打掉了氣球,美國又掀起一波新的針對中國的負面輿論。

由之可見,美國一些精英爲了選票等政治資源,不擇手段地操弄民粹,已近荒誕。凡是涉及中國的元素,一律黑化、反對,這顯然有悖基本的理性。同樣的邏輯,亦見諸以《紐約時報》爲代表的部分美媒對《流浪地球2》的評價上。美國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IMDB平臺皆給該片不錯的打分,表明美國普通觀影民衆的認可,而《紐約時報》的撰文卻反其道而行,僅給《流浪地球2》打30分,並批評電影中「明顯的民族主義信息」。

「民族主義」是近年一些西方精英批評中國的常用辭令。不過,看過《流浪地球2》的觀衆應有體會,這部科幻片的精神內核不是民族主義,而是人類主義。作爲一部中國拍攝的影片,中國演員構成主角順理成章,這與美國演員擔綱好萊塢大片主角並無二致,但在故事邏輯線上,中國是作爲解決人類危機的組成力量而存在的。影片中,中方代表是在聯合政府體系下提出「移山計劃」,以抗衡失去人的存在價值的「數字永生計劃」。從「移山計劃」到「流浪地球計劃」的實施,唯有聯合政府體系下的各國齊心協力,方能達成。無論是片中各國匯聚3000多枚核彈和各國航天員的「自殺」式布彈,還是恢復根域名伺服器的東京、杜勒斯、北京的平行模式設置,皆在說明人類作爲共同體的存在性質,及各國在危機面前缺一不可。

因之,用「民族主義」批評《流浪地球2》,完全是一些西方精英僵化的套用。更重要的是,這些西方精英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民族國家」本就是西方現代化的發明物。西方經由全球殖民擴張,把「民族國家」的種子播撒至被殖民地區,而中國的「民族主義」,恰是鴉片戰爭後從西方引入的概念。美國著名漢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白魯恂(Lucian Pye)曾指出,中國是一個僞裝成民族國家的文明共同體。諸如白魯恂之言,應在美國有更大的傳播與討論度,才能令更多美國民衆客觀認識中國。

那些動輒以「民族主義」批評中國的西方精英,會如何理解「流浪氣球」事件?筆者大膽揣測,他們的「民族主義」板子不會輕易打到自己身上,而多半會對這場民粹大戲視而不見,堅信是中國派出的「間諜氣球」。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他們的眼裡大抵只容下一條路,這就像《流浪地球2》中竭力破壞「移山計劃」的「數字永生」派。只是,錯誤的窄路一定會有盡頭,而寬廣的團結之路才能走下去,引領人類度過危機,創造新的文明高度。(作者爲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