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評析王滬寧對臺工作會議講話(下)——兩岸政府仍有相向而行的機會(洪奇昌)

2023年對臺工作會議9日至10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會議並講話。(新華社)

日本去年12月公佈軍備擴充計劃,預計於2027年國防開支將增加一倍,今年1月美日安全合作擴展到太空,並建立海陸機動部隊。韓國去年11月整合太空作戰部隊,美國太空軍在韓國成立司令部,韓國總統尹錫悅更於今年4月底與拜登達成共識,允許美方在韓國派駐核子潛艦,以嚇阻北韓,以及嚇阻沒有明言的中國。菲律賓於今年2月正式允許美軍使用4個新的菲國基地,4月雙方更舉辦史上最大規模的美菲「肩並肩」聯合軍演。新加坡則早在2000年就與美國簽訂協議允許美軍使用樟宜海軍基地,近年從濱海戰鬥艦、擴大到航母靠港補給。

印太諸國之所以深化與美國的軍事安全合作,絕非盲目跟着美國戰略利益,更大程度是因爲中國所謂鬥爭、底線行動,激起了相關國家的安全困境,故而強化對中嚇阻能力。我們不會將日、韓、菲、新的選擇視爲挑釁;同樣地,臺灣基於自身在全球科技供應鏈、貿易結構、地緣戰略位置,必然是美中大國戰略的一環。臺灣就可能的風險做出相對應的準備,各方也不能將之解讀爲挑釁。

我們應關注的是,美中臺三邊乃至於國際社羣,如何避免「最壞的想定」成爲「自我實現預言」。爲此,做好準備是必須的,但剋制與風險控管也是必需的。

5月10、11日,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委主任王毅,在奧地利就中美關係、臺灣問題、亞太局勢、烏克蘭危機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多輪討論。當我們看到北京新聞用「坦誠」一詞描述會議時,通常可解讀爲,各自提出立場、底線,但未有具體成果。

但蘇利文與王毅團隊能夠花兩天時間坐下來談,突出了美、中雙方,都有避免因缺乏對話而擴大誤解的認識;都有避免對立情勢升高的意圖。由此我們認爲,美中關係進入觸底修正的階段,雙方開始降低情緒性的言詞,保留對話與迴旋的空間。

我們相信,隨着美中對抗氛圍降溫,臺海緊張情勢也能得到相對的緩和。

即便美國的「競爭、合作、對抗」框架,「對抗」也是排在最後一個順位。北京所謂的「底線思維」也不必然「魚死網破」。兩岸政府仍有相向而行的機會,若臺灣方面能注意到北京對臺政策表述的善意,我們希望北京同樣能注意到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表述中,所體現的善意與共同基礎。

第三、擴大交流、深入調研,中共對臺需要補課。

王滬寧特別多提了「要逐步恢復擴大兩岸交流,同臺灣各階層人士交朋友」、「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推動對臺工作高質量發展」。這兩句話體現出,北京意識到自身對於臺灣社會民心動向的認識,存有需要更充分補課之處。

筆者曾撰文呼籲陸方,可以「三個更充分」促進兩岸善意螺旋,包括「更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更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更充分考慮臺灣同胞的利益和感情」。

以美麗島電子報4月分國政民調爲證。

民調顯示出,對於中共的負面態度,是超越政黨偏好、地域、年齡、學歷和兩岸關係偏好的。泛綠支持者對中共的態度不待多言,但即便泛藍民衆也有高達60.7%對中共反感,中立民衆則有67.2%對中共反感。在地域上,藍營優勢的新北市與臺北市,或綠營優勢的雲嘉南和高屏;在年齡或學歷上,20至49歲、大學以上學歷者,皆有超過8成2對共產黨反感。

交叉分析亦顯示,認爲「兩岸關係是國與國關係」的民衆有83.8%對中共反感。然而,認爲兩岸關係「最後可能變成、或比較接近『兩岸一家親』」的民衆也48.6%對中共反感。更甚者,認爲「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的民衆,也有59.6%對中共反感。

換言之,臺灣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負面印象,絕非特定政黨的宣傳,或教育,所能導致。簡單歸責於臺灣特定團體,或者不做調適的加大對臺宣傳投資,皆非「求是」之道;陸方確實需要更充分的調研,才能做出務實的政策調適。

美麗島電子報4月份國政民調同樣顯示,臺灣社會主流的身分認同是多層次的,但就是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選項。高達92.4%受訪者自認「是臺灣人」,這是臺灣的最大公約數。次一層,則有78.2%受訪者自認爲「是中華民國一分子」。再次一層次,有69.2%受訪者認同自己「是華人」。相對之下,自認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分子」的就只剩下4.1%受訪者持有此一認同。即便概念相對模糊的「中國人」認同,也只28.9%。當民調問及當前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時,有高達78.2%受訪者認爲兩岸「是國與國關係」。僅有15.9%受訪者認爲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交叉分析後,即便泛藍與中立民衆也超過7成認爲兩岸關係是國與國的關係。

換言之,臺灣社會對於中華民國的認同以及對臺灣主體性的認同,是主流社會民意。我們注意到王滬寧主席在對臺工作會議中所體現的政策氛圍。我們歡迎對歷史爭議存而不論的表述,更期待雙方領袖展現且珍惜對方釋出的善意,期待兩岸官方能以對等且漸進的方式,擴大與臺灣各黨派包括民進黨的交流,擴大與臺灣官方各層級官員的交流,促進善意的螺旋。(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