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一帶一路的「進」與民進黨的「退」(周忠菲)

(圖/新華社)

俄烏戰爭走向不明,巴以衝突震驚全球,中美關係有所緩和,這是日前大陸召開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背景。筆者認爲,一帶一路的十年發展提醒了臺灣兩岸經濟融合的必要。而對此,民進黨當局選擇繼續抵制兩岸「經濟融合」,只會令其執政道路越走越窄。

●一帶一路「十年磨一劍」

可以說,在全球化規程中,堅定不移地追求與外部世界的互利融通,追求世界的共同發展,是大陸自2013年推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政策設計最根本的出發點。道路艱辛,「十年磨一劍」。

此次論壇成爲大陸對中美經貿博弈全面展開正面出擊的舞臺。10月7日巴以衝突爆發,美國所推的「印歐經濟走廊」受到衝擊。中美博弈前景進一步激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論壇開幕式上不點名批評美國,提出「三不搞、三反對」。這揭露了美國以輸出「民主」爲手段,提升美國西方資本與技術力量,利用其政治影響力操控並削弱世界上其他國家,尤其是削弱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獨立和經濟自主性的真實目的。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到了一個關鍵階段,全球化遇到阻礙,地區一體化繼續推進,在這種時刻,大陸的一帶一路對當前「大爭之世」,對問題與癥結所在,提出了可行的思考方向。

此次論壇也對一帶一路所倡議的「共商、共建、共享」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做進一步的深入闡釋,顯示大陸在應對世界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上的務實立場。大陸從實事求是的原則出發,「取長補短」地進行調整,對此世界也有目共睹。

面對一帶一路,臺灣社會爲何「側身站」?

兩岸經貿關係的本質,仍然是全球化的一個部分,討論兩岸經濟融合,本應順理成章。但臺灣社會卻出現媒體對一帶一路「側身站」,不做或少做輿論的現象。這在國際上顯得十分反常。

其一,臺灣媒體對大陸舉辦一帶一路峰會的信息報導,帶有明顯的「拿捏」痕跡。讀之,有搞不清方向的感覺。基本可分爲:一類肯定正面效應。強調冷靜客觀,認爲一帶一路的前景,有待觀察;另一類則加入西方抨擊大陸的隊伍;再一類,持中間立場,但明顯對一帶一路的內容與目標、歷史發展等,完全不瞭解。總體看,臺灣媒體與社會輿論,展示出一種「側身站」的姿態,民間對發展兩岸經貿關係欲言又止。這是臺灣「大選」臨近之際,臺灣社會中,不成文的政治規律仍佔支配性地位這一現象的折射。

其二,民進黨抵制「經濟融合」的態度使然。表面上,民進黨當局似乎對一帶一路置之不理、避免接觸。實際上,卻仍然表現出將繼續抵制兩岸經濟融合的政策走向。這與蔡英文執政以來,在防衛上「加強臺灣軍事能力」、政治上「親美反中」、經濟上對美「一邊倒」,對兩岸經貿「設置障礙」,甚至「法律上加以束縛」的施政立場是一致的。

例如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閉幕後,民進黨2024「大選」候選人、貼有「事實臺獨」標籤的「副總統」賴清德不倫不類的表態動作,先是冒出了一句「幸虧我們反對了服務貿易」,接着又搞出所謂「聲援潛艇下水」的「黨民互動」活動。

其三,蔡英文已亮明立場。即民進黨兩岸關係政策,將會根據美國與全球化關係的調整,根據美國對一帶一路帶來的重大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變化進行的反應相配合。至於何種選擇真正對臺灣有利,其實民進黨根本不會考慮。

●蜷縮在臺的民進黨「置身事外」

大陸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是爲理解全球經濟治理和未來包括印太區域經濟發展等,提供了新的方向與思考。同時,這一特徵正在展開。論壇閉幕後,西方媒體又重新關注,國際社會開始對一帶一路提出的共同合作前景進行探索的現象——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甚至提出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等議題,說明更多的國家與民衆,逐漸認可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開始在此層次進行思考。

反觀蜷縮在臺灣的民進黨,懷抱「臺獨」,聚焦於「選舉就是一切」。可以預見,選後的民進黨將依然受美國節制,依然屬於「夏蟲不可語冰」。對一帶一路帶來的兩岸共同利益,對兩岸經濟融合可化解地區安全困境,對臺灣經濟「不確定性」風險等重要性、迫切性如此明顯的重大問題,將依然「不碰」,依然「置身事外」。還會根據美國反華勢力的需要,發出唱衰一帶一路的聲音,在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上,繼續扮演給大陸製造更多負面衝擊的角色。

也許,這就是民進黨對兩岸「經濟融合」進行頑固抵制背後所藏的「動力機制」?難怪有人說,民進黨治下,臺灣沒有區域經濟戰略。也難怪臺灣民衆,要「下架民進黨」。(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