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國是好戰的民族?(黃徵輝)

中國平均每年發生1.4次大小戰役,說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的組合,實不爲過。圖爲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發的紅箭-12反坦克導彈。(摘自中國軍網)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祖禹以畢生心血撰寫《讀史方輿紀要》,他參考數百部史籍,計算髮生在中國的大小戰役,從黃帝蚩尤之戰到明代土木堡之變、倭寇入侵,共計6192次。若再加上日後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之亂、甲午戰爭、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次數恐怕在7000次以上。如此算來,中國平均每年發生1.4次大小戰役,說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的組合,實不爲過。

人類早年科技落後,軍事力量難以突破地理環境的限制,因而國界多半由高山大川所形成,例如中俄邊界的烏蘇里江,區隔中印的青康藏高原。此外,中國這片廣袤的領土遍佈峻嶺崇山、名川巨泊,這些天險理應形成自然國界。2016年以前,中共將中國劃分爲七大軍區,軍區的設定基本上就參考了天險。換言之,若軍隊戰力受限於地理環境,中國理應形成七個國家。可是,中國自秦始皇以後歷朝歷代都在追逐「統一」的政權;如此看來,中國豈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其著作《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探討了這個問題。大體而言,正由於中國領土廣袤、地勢險峻,所以容易形成大旱或洪水。再據學者姚善友從《圖書集成》與其他資料統計,中國在民國以前的2270年期間,見諸官方報告的旱災有1392次,水災1621次,這還不包含蟲災。而每逢災荒,鄰近國家若不願意接濟,人民爲了生存就會發生戰事。又由於中國的天災過於頻繁,所以「治災」始終是各王朝穩定統治的基礎。

如何治災?方法有許多,然而重中之重在於各地區的相互配合。例如共同疏導治水,而不是各自築堤,相互妨礙彼此的安全。又例如饑荒時統一調度與分配糧食。不管如何,與其存在許多小國,各自爲了爭水爭糧導致戰火頻傳,不如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強勢政權,因爲中央政府統一控制的資源越多,賑災恤鄰便更有效,那纔是天下蒼生之福。

地勢險峻的中國天災頻傳,因而單單是爲了治災、照顧蒼生,就趨向於「打出一個」統一的王朝。

(作者爲海軍前艦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