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民進黨會長期執政嗎?(孫太一)

「民進黨是否會長期執政」,學者認爲由於年輕選票「選人不選黨派」、民進黨「抗中保臺」戰略以及2024年臺灣地區選舉的結構等因素,仍然存在變數。 (示意圖,中時資料照)

美東時間2022年10月29日晚(北京、臺北時間10月30日晨)由環球兩岸關係研究會和全球華人政治學家論壇主辦,臺灣中流文教基金會和上海東亞研究所協辦的《兩岸熱點》系列講座第二十三講暨閉門線上研討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會議由美國美利堅大學趙全勝教授主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民進黨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與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吳崇涵主講,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鄭劍點評。來自全球各地的近30位學者參與了會議,其中趙春山、戎撫天、劉佩怡、王高成、王海良、包承柯、林宏宇、頓世新、趙宏偉、祁冬濤等專家學者在問答環節分享了看法並提問。

陳先才教授首先分別從統獨層面和中美博弈層面分享了他對臺灣民意發展走向的基本判斷。而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民進黨支持者與綠營支持者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民進黨能否在2024年繼續執政,取決於它能否繼續穩住綠營的支持。但綠營盤子越來越大之後,民進黨已很難在綠營內部取得廣泛的支持。尤其是,深綠與民進黨還存在矛盾。

在回答「民進黨是否會長期執政」這個問題時,陳教授認爲由於年輕選票「選人不選黨派」、民進黨「抗中保臺」戰略以及2024年臺灣地區選舉的結構等因素,當前民進黨長期執政仍然存在變數。陳教授認爲民進黨在地方長期執政的可能性較低、在立法機構持續過半的機率較大,而非綠陣營在2024年及之後仍有機會。

吳崇涵教授認爲民進黨是否能長期執政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價值觀偏好,他認爲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是臺灣選民的結構,從1994-2022的臺灣民意趨勢來看「維持現狀再決定」和「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都相對較高且後者還有所上升。「偏向獨立」的比例更多是在2018年之後攀升,而「儘快統一」和「偏向統一」的比例則穩定保持在一個稍低的比例。吳教授同時也展現了臺灣人身分認同數據的變化以及民主黨掌控媒體對這種變化所起的作用。

第二個層面是臺灣內部的政治,這包括民進黨本身的結構與政黨屬性、取全島而舍地方、利用香港問題、「芒果乾」議題等。第三個層面則是國際體系與中美關係。吳教授認爲美中關係將是左右臺灣未來大選的非常關鍵的因素。吳教授也同時認爲國民黨也許可以像1952年美國的共和黨一樣,只要能結合不同板塊、掌握議題、尋找信仰、產出具有領導魅力的政治人物,那麼將仍存希望。

鄭劍教授首先概述了兩位教授的觀點,認爲雖然很難有明確的結論,但共識是民進黨長期執政好像比較難——當然這取決於「長期執政」的定義。他同時結合對臺灣政治數個週期的親身經歷與觀察,對日本「長期執政」的自民黨能常勝的原因分析,以及對大陸的歷史經驗尤其是爲何最終受中蘇關係調整的影響將重心確定在了臺海做了簡述。鄭教授認爲當前的主動權在臺灣的選民手裡,也同時提醒剛剛過去的二十大將反對和遏制臺獨寫入黨章是出現了現實的必要性。

學者們在問答階段主要圍繞「臺灣民衆對安全與經濟的選擇」「烏克蘭戰爭的影響」「裴洛西訪臺」「抗中保臺與和中保臺」「兩岸官方接觸的可能性與前提」「國民黨的士氣」「民進黨是否更會選舉」「誰可能會接蔡英文的班」「信仰的重要性」「美國對臺海政策的調整」「雙方官方當前接觸的意義」「戰爭與和平」「選舉期間大陸的做法」「黨派結構扁平的問題」「中美博弈的影響」「大環境的因素」「選舉的策略」「臺灣大環境超穩定」「國民黨在地方的優勢」「文宣戰與話語權」「臺灣選民結構的變化」「兩岸學者的交往與在美中立的華人學者協調的重要性」「對歷史的追憶」「兩岸和平發展」「國民黨是否能選出好的候選人」「民衆黨和國民黨潛在的合作」「死亡與毀滅還是穩定與發展的選擇」「主導權讓給了美國」「美政府官員介入智庫、學者討論」「美刺激大陸逼大陸動手」「2024的變數」「臺灣民衆的想法」「《臺灣政策法》」「臺在美遊說」「美國打臺灣牌」「炒作臺海危機對臺灣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正如《兩岸熱點》講座系列此前的講座一樣,此次講座精彩紛呈、信息量極大,到場的學者在討論時也都充滿了激情。

環球兩岸關係研究會接下來將繼續推出《兩岸熱點》系列講座。下一講,受邀學者們將重點討論「從動盪走向何方」《海外看世界》也將持續追蹤報導。分享嘉賓的講話內容也會陸續整理成文字,在《海外看世界》推出。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