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AI發展影響職涯規畫 這科系較無感、2027年畢業生最緊張

AI服務生艾瑞爾在飯店客房間遞送餐點。(圖/路透)

文/陳韻涵輯

因應人工智慧應用普及,微軟去年發佈的《2023年工作趨勢指數年度報告》指出,82%企業領袖希望員工具備新技能,爲人工智慧在職場上的輔助與發展做好準備。對大專院校在校生與即將步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而言,人工智慧或多或少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計劃和職涯規畫。

美國媒體公司《高等教育內幕》(Inside Higher Ed)與教育民調公司「學院脈搏」(College Pulse)訪查49所兩年制大專與四年制大學共1250位學生的看法,結果發現人工智慧技術普及,影響許多學生的科系與職涯選擇,不少學生希望爲應對人工智慧及初入職場做好準備。

看反應/2027年畢業生最緊張

被問到人工智慧相關應用遍地開花對大學主修與選修科目規畫的影響時,所有受訪者中有14%的學生表示,人工智慧對他們的影響很大,34%的人說稍有影響。

若依畢業年分區分,2024年畢業的478名受訪學生中,有35%的人認爲有影響;2025年畢業的390名受訪學生中,有48%的人覺得有影響;2026年畢業的312名受訪學生中,有57%的人感覺有差;至於2027年畢業的70名受訪學生中,則有64%的人認爲會影響。

聯合國去年在瑞士舉辦AI峰會,9名各具特色的仿生機器人受訪時表示,無意搶走人類的工作或背叛人類,希望和人類一起讓世界變得更好。(圖/YouTube)

看科別/17%社會科學生認受影響

考量2023年人工智慧議題火熱,學生看法差異有跡可尋,且不受兩年或四年的學制差異影響,但若深入探究學生的主修科目、性別與助學金狀況,就會出現差距。

僅7%的藝術和人文學科學生表示,人工智慧影響其求學規畫,自然科學領域的受影響比率爲15%,社會科學17%,另有22%的學生自認擁有跨領域專業素養。

覺得人工智慧劇烈影響學業計劃的受訪學生,出現性別差異,其中20%的男學生認爲受人工智慧威脅。

若依是否取得助學金的情況區分,60%未領助學金的學生表示,人工智慧影響其學習計劃。

看職涯/11%受訪者認衝擊大

在職涯規畫方面,11%受訪學生表示,人工智慧興起大幅影響其職業規畫,31%的人認爲有點影響,30%的人覺得稍有影響,另有28%的人覺得沒差。

若探究各屆畢業生認爲職涯規畫嚴重受到人工智慧影響的比率則分別爲:2024年畢業生31%,2025年畢業生41%,2026年畢業生51%,以及2027年畢業生61%。

與學習計劃項目的調查雷同,四年制和兩年制學生對於人工智慧影響職涯規畫方面,也沒有出現顯著差異。

51%領有助學金的學生,則比41%未領助學金的同學,更關切人工智慧衝擊畢業後的職涯發展。

看培訓/藝術人文科較不在意

大多數(75%)學生認爲,學校應該規畫培訓課程,讓他們畢業時就已經爲人工智慧存在的職場做好萬全準備,其中依然以2027年畢業的學生預期最高(81%),而2024年畢業生也有61%的人亟欲「臨時抱佛腳」。

若依主修科目區分,藝術和人文學科的學生(66%)比較不在意學校是否安排人工智慧培訓,反倒是社會科學系專業的學生有78%預期學校規畫相關課程,自然科學領域爲70%,跨學科學生則爲71%。

以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穆瑪商學院「行銷與銷售創新中心」的「行爲人工智慧實驗室」(Behavioral AI Lab)爲例,該實驗室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經常接觸人工智慧並沉浸在人工智慧輔助職場的環境之中,利用各種技術測量腦電波、眼球運動,並透過許多方式瞭解人類對各類刺激的反應。此外,學生有機會在不同環境中,實踐前述應用,並參與和企業或政府機構合作的計劃。

該校行銷與銷售創新中心主任哈蒙德(Rob Hammond)表示,「學生習得與應用最先進的技能並參與研究,讓他們畢業時具備更充足的就業能力。」

學什麼/75%:相關倫理最重要 62%:能夠批判會思考

學校在人工智慧培訓方面要如何充實學生應對職場要求的複選題中,75%的學生認爲,人工智慧相關的倫理道義最重要。

62%的學生認爲專業核心技能對於日後在職場上對抗人工智慧很重要,這類技能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過度依賴導致不良後果。學生認爲,應該學會如何區分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並有必要審慎評估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準確性。

60%的學生希望瞭解人工智慧專業知識,並接受實際培訓;僅28%的受訪者則認爲,校方應鼓勵學生從事較不受人工智慧影響的工作。

看問題/AI重塑就業市場 跳脫框架纔有生路

美國維吉尼亞州歐道明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負責技術教學的助理副校長阿卜杜斯(M'hammed Abdous)表示,受訪學生的回饋「強烈表明人工智慧對學生的改變潛力,受訪學生意識到人工智慧正重塑許多領域的就業市場」。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指出,時至2030年,人工智慧可望在全球創造價值13兆美元的經濟成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預估,約40%的工作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而工作未被取代的職場也會多少因爲人工智慧而出現變化。

阿卜杜斯認爲,「人工智慧的出現會刺激產業對員工的新技能要求,有些人類技能是無法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包括知識、創造力、同理心和道德。」

「世界經濟論壇」的《2023年就業未來》報告指出,在2030年之前需要具備的職場技能包括:跳脫框架的創造性思考能力、理解與分析的系統性思維、決策能力、數位科技素養、不斷追求新知的好奇心、可靈活適應變化的彈性與韌性、瞭解並知曉如何應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

好讀VIP家用自學服務:好讀週報每週二搭配本篇文章,推出名師解析影片,結合生活情境閱讀測驗,提升閱讀素養力!怎麼看到影片?goodread.u-writing.com

英國學生展示搭載AI感測器的吉他「HITar」,可創造出一般吉他不能發出的「鼓聲」。(圖/路透)

烏克蘭學生艾莉去年帶着機器貓出席「世界聲音博覽會與開發者盛會」,該會年度主題爲「與AI共生的新旅程」。(圖/新華社)